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金融组织、银行论文--商业银行(专业银行)论文

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应用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8-10页
    1.2 选题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信用违约互换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学者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学者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1.4 文章结构内容及创新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文章内容及结构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文章创新点第15-16页
第二章 信用违约互换及信用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第16-24页
    2.1 信用违约互换的发展历程第16-17页
    2.2 信用违约互换内涵及运作机理第17-18页
    2.3 信用违约互换利弊分析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信用违约互换优势分析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信用违约互换弊端分析第20-22页
    2.4 信用风险管理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特点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第23-24页
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4-31页
    3.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识别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控制第25页
    3.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制定合理的银行风险管理战略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提升银行信用风险测度水平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有效进行贷时贷后监控管理第26-27页
    3.3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及文化有待更新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待改进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信用衍生工具发展缓慢第28-31页
第四章 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的实证分析第31-41页
    4.1 案例分析银行开展CDS对流动性的影响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案例分析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银行开展CDS业务对自身安全性的促进第33-34页
    4.2 模型分析银行开展CDS的契机及外部支持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模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开展CDS契机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银行开展CDS业务的外部基础第38-41页
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信用违约互换的建议第41-46页
    5.1 有效合理的监管第41-42页
    5.2 加强信用评级建设第42-44页
    5.3 加强信息披露控制机构杠杆率第44-45页
    5.4 加强人才培养第45-46页
结论第46-47页
参考文献第47-50页
致谢第50-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
下一篇: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分析与改善研究--以海南省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