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市政工程论文--排水工程(沟渠工程、下水道工程)论文

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选题价值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的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概念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海绵城市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有关题目的界定第12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海绵城市的既有研究总结和评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中国传统理水的既有研究总结和评述第13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思路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方法第16-19页
第2章 海绵城市和中国传统理水的发展与演变第19-25页
    2.1 海绵城市的产生与发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概念雏形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践探索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概念形成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践发展第20-21页
    2.2 中国传统理水的产生与发展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先秦时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秦汉时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隋唐时期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宋清时期第23-25页
第3章 海绵城市和中国传统理水思想的比较分析第25-31页
    3.1 海绵城市建设思想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弹性城市思想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低影响开发思想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第26-27页
    3.2 中国传统理水思想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儒释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传统聚落选址中的风水思想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传统园林中的诗情画意第29页
    3.3 小结第29-31页
第4章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和中国传统理水手法的比较分析第31-49页
    4.1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加强自然渗透——渗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把雨水留下来——蓄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用时间换空间——滞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雨水收集净化——净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合理利用雨水——用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多方结合排水——排第33-36页
    4.2 中国传统理水手法第3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随形就势——宜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周连贯通——排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源头活水——净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蓄水涵养——蓄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. 绿地滞水——滞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就地消化——渗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物尽其用——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雨水造景——美第44-47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47-49页
第5章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第49-63页
    5.1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原则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生态优先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以人为本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统筹协调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因地制宜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变废为宝第50页
    5.2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方法第50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城市规划层面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场地设计层面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精神文化层面第58-63页
第6章 结论和展望第63-65页
    6.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第63-64页
    6.2 后续研究工作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9页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-71页
致谢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--以绍兴市越文化为例
下一篇:新型钙基复合吸收剂的浸渍法制备及焦油重整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