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课题来源、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1-13页 |
1.2.1 RFID实验平台技术现状 | 第11页 |
1.2.2 虚拟仪器技术的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实验平台相关技术知识介绍 | 第15-33页 |
2.1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与原理 | 第15-18页 |
2.1.1 阅读器 | 第15页 |
2.1.2 标签 | 第15-17页 |
2.1.3 中间件 | 第17页 |
2.1.4 后台服务器 | 第17页 |
2.1.5 系统工作流程 | 第17-18页 |
2.2 EPC C1G2标准协议 | 第18-21页 |
2.2.1 标准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2.2 标准的优点 | 第19页 |
2.2.3 EPC网络系统简介 | 第19-21页 |
2.3 ISO18000-6C标准协议 | 第21-22页 |
2.3.1 协议简介 | 第21页 |
2.3.2 协议的要求 | 第21-22页 |
2.3.3 ISO18000-6C与EPC C1G2的区别 | 第22页 |
2.3.4 标签盘存和访问示例 | 第22页 |
2.4 虚拟仪器 | 第22-32页 |
2.4.1 虚拟仪器开发技术简介 | 第23-25页 |
2.4.2 虚拟仪器开发软件LabView概述 | 第25-26页 |
2.4.3 基于Labview的虚拟仪器开发关键技术 | 第26-29页 |
2.4.4 虚拟仪器通信 | 第29-30页 |
2.4.5 虚拟仪器通信控制 | 第30-3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三章 实验平台的需求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1 实验平台主要功能 | 第33-34页 |
3.2 实验平台的需求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 实验平台性能要求 | 第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开放式RFID实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| 第36-58页 |
4.1 实验平台的硬件方案选择 | 第36-44页 |
4.1.1 PR9000阅读器 | 第36-41页 |
4.1.2 WISP标签 | 第41-42页 |
4.1.3 名词术语解释 | 第42-44页 |
4.2 开放式RFID实验平台设计 | 第44-57页 |
4.2.1 实验平台总体方案设计 | 第44-46页 |
4.2.2 前面板控件设计 | 第46-50页 |
4.2.3 命令执行流程设计 | 第50-55页 |
4.2.4 阅读器与标签总体程序框图设计 | 第55-5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实验平台关键功能的实现 | 第58-68页 |
5.1 外部资源调用 | 第58页 |
5.2 通信控制功能 | 第58-60页 |
5.2.1 前端通信 | 第58-59页 |
5.2.2 后台通信 | 第59-60页 |
5.3 通信协议修改 | 第60-67页 |
5.3.1 添加Pre_ACK命令 | 第61-65页 |
5.3.2 将RN16改为RN32 | 第65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六章 系统测试 | 第68-77页 |
6.1 测试功能举例 | 第68-76页 |
6.1.1 标准协议命令执行测试 | 第68-73页 |
6.1.2 代码转换测试 | 第73-76页 |
6.2 测试分析 | 第76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