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4页 |
1.2.1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2 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2.4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研究现状 | 第23-24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1.5 研究数据及项目来源 | 第26-27页 |
1.5.1 数据来源 | 第26-27页 |
1.5.2 项目来源 | 第27页 |
1.6 特色与创新 | 第27-28页 |
第二章 低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理论基础 | 第28-31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观 | 第28页 |
2.2 低碳思想 | 第28-29页 |
2.3 系统科学思想 | 第29页 |
2.4 投影寻踪 | 第29-30页 |
2.5 加速遗传算法和免疫进化算法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低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模式探索 | 第31-38页 |
3.1 指导思想 | 第31页 |
3.2 基本原则 | 第31页 |
3.3 发展目标 | 第31页 |
3.4 沙井分区区情分析 | 第31-34页 |
3.4.1 有利因素 | 第32-33页 |
3.4.2 制约因素 | 第33-34页 |
3.5 总体思路 | 第34-36页 |
3.5.1 政策支持模式 | 第34页 |
3.5.2 组织规划模式 | 第34-35页 |
3.5.3 发展环境模式 | 第35页 |
3.5.4 管理运行模式 | 第35页 |
3.5.5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模式 | 第35-36页 |
3.5.6 公众参与模式 | 第36页 |
3.5.7 合作推广模式 | 第36页 |
3.6 项目支撑 | 第36-37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四章 低碳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38-47页 |
4.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1.1 指导思想 | 第38页 |
4.1.2 基本原则 | 第38-39页 |
4.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及其分类 | 第39-40页 |
4.2.1 “目的—理论—政策—反映”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| 第39页 |
4.2.2 评价系统的分类 | 第39-40页 |
4.3 评价指标的筛选及其体系的建立 | 第40-46页 |
4.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 | 第4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| 第47-59页 |
5.1 模型适用性分析 | 第47页 |
5.2 改进的投影寻踪动态聚类模型 | 第47-50页 |
5.3 模型验证与优化算法的选择 | 第50-52页 |
5.3.1 模型验证 | 第50-51页 |
5.3.2 优化算法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5.4 可持续发展评价应用理论研究 | 第52-53页 |
5.4.1 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评价 | 第52页 |
5.4.2 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评价 | 第52-53页 |
5.5 实例分析 | 第53-58页 |
5.5.1 武汉市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评价 | 第54-55页 |
5.5.2 武汉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性评价 | 第55-5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9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
附录一 | 第67-71页 |
附录二 | 第71-76页 |
附录三 | 第76-117页 |
附录四 | 第117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| 第1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