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9-15页 |
1.1 农业遥感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1.1.1 农业遥感原理 | 第9-10页 |
1.1.2 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农情监测业务运行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3 应用遥感的农作制研究 | 第11-14页 |
1.3.1 农作制研究的必需性 | 第11-12页 |
1.3.2 农作制研究的遥感方法 | 第12-14页 |
1.4 研究目的和内容及意义 | 第14页 |
1.5 论文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2 技术基础 | 第15-23页 |
2.1 影像预处理 | 第15-16页 |
2.1.1 控制点的匹配处理 | 第15页 |
2.1.2 平差与影像优化 | 第15-16页 |
2.2 影像的辐射归一化 | 第16-18页 |
2.2.1 初步相对辐射归一化校正 | 第17页 |
2.2.2 自然断点分类原则的NDVI分级 | 第17-18页 |
2.2.3 映射与计算生成新影像 | 第18页 |
2.3 生长指数计算 | 第18-22页 |
2.3.1 植被指数 | 第19-21页 |
2.3.2 自定义指数 | 第21-22页 |
2.4 云“污染”处理 | 第22-23页 |
3 时相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| 第23-28页 |
3.1 栅格数据模型 | 第23-25页 |
3.1.1 GDAL含义 | 第23-24页 |
3.1.2 GDAL文件格式 | 第24-25页 |
3.2 影像的存储调用机制 | 第25-27页 |
3.3 分布式系统服务策略 | 第27-28页 |
4 时相模型的实现 | 第28-33页 |
4.1 时相模型的农学基础 | 第28-30页 |
4.2 时相模型阈值的确定 | 第30-32页 |
4.3 模型的应用 | 第32-33页 |
5 开放服务系统 | 第33-40页 |
5.1 系统架构 | 第33-35页 |
5.1.1 设计思路 | 第34页 |
5.1.2 系统设计预期 | 第34页 |
5.1.3 整体架构 | 第34-35页 |
5.2 系统功能 | 第35-38页 |
5.2.1 研究区管理 | 第35-36页 |
5.2.2 研究区数据查看 | 第36页 |
5.2.3 分析模型构建与管理 | 第36页 |
5.2.4 分级显示生长指数影像(以NDVI为例) | 第36页 |
5.2.5 保存当前NDVI阈值 | 第36-37页 |
5.2.6 模型管理 | 第37页 |
5.2.7 计算结果 | 第37-38页 |
5.3 系统预览 | 第38-40页 |
5.3.1 图幅的显示 | 第38-39页 |
5.3.2 系统界面 | 第39-40页 |
6 实例应用 | 第40-48页 |
6.1 江苏地区数据概况 | 第40-45页 |
6.1.1 遥感影像数据情况 | 第41-43页 |
6.1.2 农学类数据情况 | 第43-45页 |
6.2 农学分析 | 第45-48页 |
6.2.1 江苏地区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种植图 | 第45-46页 |
6.2.2 精度验证 | 第46-47页 |
6.2.3 作物种植结构的分析 | 第47-48页 |
7 总结与讨论 | 第48-52页 |
7.1 主要结论与讨论 | 第48-50页 |
7.1.1 应用GF-WFV影像的可行性 | 第48页 |
7.1.2 大范围监测方法的可行性 | 第48-49页 |
7.1.3 时相模型的阈值确定 | 第49页 |
7.1.4 开放服务系统 | 第49-50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50页 |
7.3 主要存在问题及改进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