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 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 
| 0 绪论 | 第12-20页 | 
| 0.1 研究背景 | 第12页 | 
| 0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 
| 0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 
| 0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 
| 0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5-17页 | 
| 0.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 
| 0.4.1 研究思路 | 第17页 | 
| 0.4.2 技术路线图 | 第17-18页 | 
| 0.5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 
| 0.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| 第19-20页 | 
| 0.6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9页 | 
| 0.6.2 论文的不足 | 第19-20页 | 
| 1 农村社区管理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| 第20-26页 | 
| 1.1 农村社区 | 第20-21页 | 
| 1.2 社区管理 | 第21-22页 | 
| 1.3 农村社区管理可借鉴的理论资源 | 第22-26页 | 
| 1.3.1 需求层次理论 | 第22-23页 | 
| 1.3.2 公共产品理论 | 第23-24页 | 
| 1.3.3 公共选择理论 | 第24-25页 | 
| 1.3.4 新公共管理理论 | 第25-26页 | 
| 2 我国农村管理模式的历史变革 | 第26-31页 | 
| 2.1 传统社会的“乡绅治理”模式 | 第26-27页 | 
| 2.2 建国初期的“乡村政权”模式 | 第27-28页 | 
| 2.3 人民公社时期的“政社合一”模式 | 第28-29页 | 
| 2.4 改革开放后的“乡政村治”模式 | 第29-31页 | 
| 3 国内外农村社区管理的实践及启示 | 第31-41页 | 
| 3.1 韩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| 第31-33页 | 
| 3.1.1 韩国新村运动的过程 | 第31页 | 
| 3.1.2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1-33页 | 
| 3.2 日本特色的农村建设经验 | 第33-35页 | 
| 3.2.1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过程 | 第33-34页 | 
| 3.2.2 日本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| 第34-35页 | 
| 3.3 中国台湾农村建设特色经验及启示 | 第35-36页 | 
| 3.3.1 中国台湾农村建设的过程 | 第35页 | 
| 3.3.2 中国台湾农村建设对大陆的启示 | 第35-36页 | 
| 3.4 华西村 | 第36-37页 | 
| 3.5 诸城市 | 第37-39页 | 
| 3.6 青岛市黄岛区 | 第39-41页 | 
| 4 现阶段农村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41-47页 | 
| 4.1 存在的问题 | 第41-46页 | 
| 4.1.1 乡镇政府与村民自治之间的矛盾 | 第41-42页 | 
| 4.1.2 制度缺失及“两委”之间关系失调 | 第42页 | 
| 4.1.3 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 | 第42-43页 | 
| 4.1.4 农村资源整合乏力 | 第43-44页 | 
| 4.1.5 农村文化认同出现危机 | 第44-45页 | 
| 4.1.6 非政府组织的匮乏 | 第45-46页 | 
| 4.2 原因分析 | 第46-47页 | 
| 5 优化农村社区管理的对策 | 第47-55页 | 
| 5.1 规范农村社区的主体行为 | 第47-49页 | 
| 5.1.1 转变政府的社区职能 | 第47-48页 | 
| 5.1.2 提高农民的社区参与程度 | 第48页 | 
| 5.1.3 增强非政府组织的社区作用 | 第48-49页 | 
| 5.2 完善农村社区的制度安排 | 第49-51页 | 
| 5.2.1 整合各类资源,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| 第49-50页 | 
| 5.2.2 采用多样方法,促进农村社区管理法治化 | 第50-51页 | 
| 5.3 加大农村社区的经济支撑 | 第51-52页 | 
| 5.3.1 加大财政投入,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| 第51-52页 | 
| 5.3.2 实行项目外包,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| 第52页 | 
| 5.4 加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| 第52-55页 | 
| 5.4.1 挖掘乡土文化,繁荣农村社区文化 | 第52-53页 | 
| 5.4.2 构建诉求体系,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| 第53页 | 
| 5.4.3 加强舆论引导,传播农村社区管理知识 | 第53-55页 | 
|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| 第55-57页 | 
| 6.1 研究结论 | 第55页 | 
| 6.2 研究展望 | 第55-5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 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 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