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语表 | 第7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4页 |
前言 | 第15-17页 |
文献回顾 | 第17-19页 |
第一部分 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| 第19-26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19页 |
1.1 菌株来源 | 第19页 |
1.2 病原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| 第19页 |
1.3 药敏结果判定标准 | 第19页 |
1.4 统计学处理 | 第19页 |
2 结果 | 第19-24页 |
2.1 医院 ICU 基本情况 | 第19页 |
2.2 标本阳性率及构成比 | 第19-20页 |
2.3 病原菌分布 | 第20页 |
2.4 病原菌的耐药率 | 第20-24页 |
3 讨论 | 第24-26页 |
第二部分 小鼠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血症治疗新策略研究 | 第26-39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26-29页 |
1.1 细菌菌株 | 第26页 |
1.2 药品及试剂 | 第26页 |
1.3 溶液配制 | 第26页 |
1.4 实验仪器 | 第26-27页 |
1.5 实验动物 | 第27页 |
1.6 体外敏感试验 | 第27页 |
1.7 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| 第27-28页 |
1.8 动物模型及体内药效研究 | 第28-29页 |
1.9 炎性因子检测 | 第29页 |
1.10 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29页 |
1.11 统计学分析 | 第29页 |
2 结果 | 第29-36页 |
2.1 体外敏感试验 | 第29-30页 |
2.2 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| 第30-31页 |
2.3 杀菌曲线测定 | 第31-32页 |
2.4 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 | 第32-34页 |
2.5 单用利福平及联用美罗培南对血浆中 TNF-α和 IL-6 水平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6 单次皮下注射利福平及联用美罗培南的药代动力学 | 第35-36页 |
3 讨论 | 第36-39页 |
第三部分 小鼠 MRSA 肺部感染靶部位及血液的 PK/PD 研究 | 第39-48页 |
1 材料和方法 | 第39-42页 |
1.1 细菌菌株 | 第39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39页 |
1.3 溶液配制 | 第39页 |
1.4 主要实验仪器 | 第39页 |
1.5 体外敏感试验 | 第39页 |
1.6 小鼠 MRSA 肺炎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1.6.1 动物分组 | 第39-40页 |
1.6.2 实验器材 | 第40页 |
1.6.3 菌液配制 | 第40页 |
1.6.4 实验步骤 | 第40页 |
1.6.5 数据采集及观察指标 | 第40页 |
1.7 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、替加环素在肺部感染小鼠血浆及肺组织的药代动力学实验 | 第40-42页 |
1.7.1 实验动物 | 第40页 |
1.7.2 实验方案 | 第40-41页 |
1.7.3 血浆及肺组织样品处理方法 | 第41页 |
1.7.4 样品分析方法 | 第41-42页 |
1.8 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、替加环素治疗肺部感染小鼠的药效学实验 | 第42页 |
1.8.1 实验动物 | 第42页 |
1.8.3 动物分组 | 第42页 |
1.8.4 疗效评价 | 第42页 |
1.8.5 药效学分析 | 第42页 |
1.8.6 统计学分析 | 第42页 |
2 结果 | 第42-46页 |
2.1 体外敏感试验 | 第42-43页 |
2.2 小鼠 MRSA 肺炎模型 | 第43页 |
2.2.1 小鼠临床表现 | 第43页 |
2.2.2 死亡率 | 第43页 |
2.2.3 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 | 第43页 |
2.3 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、替加环素治疗小鼠 MRSA 肺炎的疗效 | 第43-44页 |
2.4 万古霉素、利奈唑胺、替加环素治疗小鼠 MRSA 肺炎的 PK/PD | 第44-46页 |
3 讨论 | 第46-48页 |
小结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5页 |
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