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21页 |
1.1.1 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持续发展的难题 | 第9-10页 |
1.1.2 恶劣的矿山环境极大阻碍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 | 第10-13页 |
1.1.3 国内外矿业遗迹开发利用研究 | 第13-20页 |
1.1.4 石嘴山资源枯竭型城市 | 第20-21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 主要成果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23-30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定义和发展历程 | 第23页 |
2.1.2 内涵和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2.1.3 《中国21世纪议程》 | 第24页 |
2.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和特点 | 第24-25页 |
2.2.1 定义 | 第24-25页 |
2.2.2 特点 | 第25页 |
2.3 影响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| 第25-27页 |
2.3.1 土地资源的破坏 | 第25-26页 |
2.3.2 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 | 第26-27页 |
2.3.3 大气环境的污染 | 第27页 |
2.3.4 矿山地质灾害 | 第27页 |
2.4 国家矿山公园建设 | 第27-30页 |
2.4.1 矿山公园的概念和申报条件 | 第27-28页 |
2.4.2 矿山公园建设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矿山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0-46页 |
3.1 石嘴山市概况 | 第30-34页 |
3.1.1 自然地理 | 第30-32页 |
3.1.2 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| 第32-34页 |
3.1.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34页 |
3.2 石嘴山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 | 第34-36页 |
3.2.1 亟需转型发展的煤炭工业城市 | 第34-35页 |
3.2.2 干旱荒漠地区的内陆城市 | 第35页 |
3.2.3 交通便利,通讯快捷 | 第35页 |
3.2.4 全国的商品粮基地 | 第35-36页 |
3.2.5 旅游资源丰富、独特 | 第36页 |
3.3 研究区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| 第36-43页 |
3.3.1 土地大面积塌陷且出现荒漠化趋势 | 第37-42页 |
3.3.2 地表堆放大量的固体废弃物 | 第42-43页 |
3.3.3 对水资源的破坏 | 第43页 |
3.4 建设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必要性 | 第43-44页 |
3.4.1 满足矿业遗迹保护性开发利用的要求 | 第43-44页 |
3.4.2 满足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恢复治理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要求 | 第44页 |
3.4.3 满足城市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 | 第44页 |
3.4.4 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| 第44页 |
3.5 建设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可行性 | 第44-46页 |
3.5.1 矿业遗迹资源典型丰富 | 第44-45页 |
3.5.2 矿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| 第45页 |
3.5.3 区位条件优越 | 第45页 |
3.5.4 区域自然人文景观优美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性治理 | 第46-56页 |
4.1 保护性治理理念 | 第46-48页 |
4.1.1 保护性治理原则 | 第46-47页 |
4.1.2 治理思路 | 第47-48页 |
4.2 保护性治理工作进展 | 第48-49页 |
4.3 治理的工程措施 | 第49-56页 |
4.3.1 地形地貌整治工程 | 第49-51页 |
4.3.2 土壤重塑措施 | 第51页 |
4.3.3 边坡治理工程 | 第51-53页 |
4.3.4 道路工程 | 第53页 |
4.3.5 绿化工程 | 第53-54页 |
4.3.6 灌溉工程 | 第54页 |
4.3.7 监测工程 | 第54-56页 |
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建设 | 第56-70页 |
5.1 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规划 | 第56-57页 |
5.1.1 惠农主园区 | 第56页 |
5.1.2 中华奇石园区 | 第56-57页 |
5.1.3 星海湖园区 | 第57页 |
5.2 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公园建设 | 第57-68页 |
5.2.1 生态体系构建 | 第57-61页 |
5.2.2 矿业遗迹类景观的构建 | 第61-63页 |
5.2.3 人工景观构建 | 第63-66页 |
5.2.4 经济体系构建 | 第66-68页 |
5.2.5 社会服务体系构建 | 第68页 |
5.3 石嘴山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和运营建议 | 第68-70页 |
5.3.1 以不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为原则 | 第68页 |
5.3.2 打造不同功能和主题的景区 | 第68-69页 |
5.3.3 建设智慧旅游景区 | 第69页 |
5.3.4 完善公园的配套设施 | 第69页 |
5.3.5 科学的管理 | 第69页 |
5.3.6 整合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联合营销 | 第69-70页 |
结论与建议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6页 |
附录 | 第76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