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6页 |
1.2.1 吸附制冷工质对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吸附床传热强化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吸附式制冷系统循环方式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4 吸附式制冷系统内燃机余热利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2 内燃机尾气驱动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原理 | 第17-24页 |
2.1 吸附制冷工质对的确定 | 第17页 |
2.2 吸附床结构确定 | 第17-18页 |
2.3 制冷系统循环形式确定 | 第18-21页 |
2.3.1 基本连续循环 | 第19页 |
2.3.2 回热循环 | 第19-20页 |
2.3.3 回质循环 | 第20-21页 |
2.3.4 循环方式确定 | 第21页 |
2.4 制冷系统原理 | 第21-2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化学吸附循环热力学分析 | 第24-34页 |
3.1 引言 | 第24页 |
3.2 三床连续循环各过程热量分析 | 第24-26页 |
3.3 化学吸附平衡方程 | 第26-28页 |
3.4 CaCl2—NH3吸附循环分析 | 第28-32页 |
3.4.1 CaCl2—NH3化学吸附特性 | 第28-29页 |
3.4.2 循环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4 吸附床传热传质特性分析 | 第34-47页 |
4.1 引言 | 第34页 |
4.2 吸附床物理模型 | 第34-35页 |
4.3 吸附速度方程 | 第35-36页 |
4.4 吸附床传热传质模型 | 第36页 |
4.5 吸附床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36-39页 |
4.5.1 能量方程 | 第37-38页 |
4.5.2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| 第38-39页 |
4.6 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39-45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5 三床连续循环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仿真研究 | 第47-63页 |
5.1 引言 | 第47页 |
5.2 制冷系统数学模型 | 第47-51页 |
5.2.1 解吸床能量平衡方程 | 第47-48页 |
5.2.2 吸附床能量平衡方程 | 第48-49页 |
5.2.3 冷凝器能量平衡方程 | 第49页 |
5.2.4 蒸发器能量平衡方程 | 第49-50页 |
5.2.5 系统性能参数 | 第50-51页 |
5.3 仿真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8页 |
5.3.1 吸附床温度动态变化 | 第53-54页 |
5.3.2 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动态变化 | 第54-55页 |
5.3.3 冷凝器与蒸发器进出口温度动态变化 | 第55-56页 |
5.3.4 COP与SCP | 第56-57页 |
5.3.5 冷凝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7页 |
5.3.6 蒸发温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4 回热循环与回质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5.4.1 回热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5.4.2 回质循环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6.1 结论 | 第63-64页 |
6.2 展望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