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论文--中国农业经济论文--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--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--农业资源类型及评价论文

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供给模式研究--基于公共物品供给视角

致谢第4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4-18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人均耕地数量不断减少,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过于依赖行政法律手段,耕地保护效果不佳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耕地保护具有正外部性,缺乏保护耕地动力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各地开展经济补偿试点,探索激励性保护第15页
    1.2 问题的提出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意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实践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6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第17页
    1.7 研究创新第17-18页
2 文献综述第18-31页
    2.1 传统耕地保护制度与绩效评价研究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传统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耕地保护制度绩效评价的研究第20-22页
    2.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研究第22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必要性研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机制研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研究第25-29页
    2.3 小结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研究有现实意义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对供给模式的研究不足第29-31页
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31-36页
    3.1 相关概念界定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耕地保护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供给模式第31-32页
    3.2 理论基础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耕地价值理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公共物品理论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外部性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委托代理理论第34-36页
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供给模式的理论分析第36-44页
    4.1 公共物品供给的“市场失灵”与“政府失灵”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公共物品供给的“市场失灵”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公共物品供给的“政府失灵”第37页
    4.2 公共物品供给私人参与的可能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德姆塞茨的“捆绑式”机制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青木昌彦的“关联博弈”理论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捆绑式机制和关联博弈理论在公共物品供给上的应用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私人参与的路径选择第40-42页
    4.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供给模式的研究设计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研究方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样本选择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案例与数据来源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分析研究第43-44页
5 政府完全供给模式的实践研究第44-54页
    5.1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政策背景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政策设计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治理结构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存在问题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政策评价第47-48页
    5.2 佛山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政策背景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政策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治理结构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存在问题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政策评价第51页
    5.3 成都政策与佛山政策的启示第51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完全由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不足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成都政策和佛山政策的实践比较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可借鉴之处第52-54页
6 政府主导、私人参与供给模式的实践研究第54-68页
    6.1 福建省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增减挂钩第54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政策背景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政策设计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治理结构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私人参与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5 存在问题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6 政策评价第60-61页
    6.2 湘乡市“以奖代投”补充耕地开发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政策背景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政策设计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治理结构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私人参与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存在问题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政策评价第65-66页
    6.3 福建政策与湘乡政策的启示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福建政策和湘乡政策的实践比较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私人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可借鉴之处第66-68页
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第68-71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存在两种供给模式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由政府完全供给是有限的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私人参与能够促进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供给第68-69页
    7.2 政策建议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鼓励私人参与到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供给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对于耕地保护责任的监督可采取“连带责任”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将土地开发者与新增耕地耕种者合二为一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政府要做到经济补偿的统筹安排和有的放矢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尺度效应分析
下一篇:扶风县基本农田划定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