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6-9页 |
前言 | 第9-12页 |
0.1 选题来源、目的及意义 | 第9页 |
0.2 目前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0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开发动态综合分析 | 第12-17页 |
1.1 区块开发基本情况 | 第12页 |
1.2 区块产油量、产水量、产液量及含水率动态指标变化分析 | 第12-15页 |
1.3 区块注采比、采出程度变化分析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区块油水井分类 | 第17-29页 |
2.1 油水井综合分类 | 第17-29页 |
2.1.1 区块油水井综合分类原则 | 第17页 |
2.1.2 罗 1 区块油水井综合分类 | 第17-18页 |
2.1.3 罗 38 区块油水井综合分类 | 第18-20页 |
2.1.4 罗 1 区块低产井和暴性水淹井分析 | 第20-25页 |
2.1.5 罗 38 区块低产井和暴性水淹井分析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| 第29-44页 |
3.1 产量递减变化规律分析 | 第29页 |
3.2 水驱特征曲线评价 | 第29-33页 |
3.2.1 罗 1 区块水驱特征规律曲线 | 第30-31页 |
3.2.2 罗 38 区块水驱特征规律曲线 | 第31-33页 |
3.2.3 罗 1、罗 38 区块水驱特征曲线应用 | 第33页 |
3.3 含水率、采出程度和采收率的关系 | 第33-35页 |
3.4 区块地下存水率、水驱指数动态评价 | 第35-41页 |
3.5 区块井网形式评价 | 第41-44页 |
第四章 注水开发技术综合评价 | 第44-50页 |
4.1 模糊优化评价理论方法 | 第44-45页 |
4.2 层次分析方法 | 第45-46页 |
4.3 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6-47页 |
4.3.1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的评价 | 第46页 |
4.3.2 含水率的评价 | 第46页 |
4.3.3 存水率的评价 | 第46页 |
4.3.4 累积注水量评价 | 第46页 |
4.3.5 年产油综合递减率评价 | 第46-47页 |
4.3.6 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| 第47页 |
4.4 罗 1 区块开发指标评价与综合评判 | 第47-49页 |
4.5 罗 38 区块开发指标评价与综合评判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发表文章目录 | 第55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详细摘要 | 第57-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