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基础医学论文--医学微生物学(病原细菌学、病原微生物学)论文--病原细菌论文--球菌论文

鹰嘴豆芽素A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引言第9-10页
1 文献综述第10-18页
    1.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第10-12页
    1.2 细菌外排系统的研究进展第12-14页
    1.3 外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1.4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5 本文主要内容第16-18页
2 金黄色葡萄菌耐药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18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株来源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药品与试剂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主要实验器材第18-19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MRSA 表型的检测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RSA 外排系统的检测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MRSA 基因型的鉴定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菌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1页
    2.3 结果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MRSA 表型的检测结果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MRSA 外排系统的检测结果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耐药基因鉴定结果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菌株 16S rDNA 序列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6-27页
3 鹰嘴豆芽素 A 对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第27-49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供试菌株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培养基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主要药品与试剂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仪器与设备第29-30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鹰嘴豆芽素 A 与环丙沙星的协同作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鹰嘴豆芽素 A 对 MRSA41577 外排作用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鹰嘴豆芽素 A 对环丙沙星在菌体内蓄积量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鹰嘴豆芽素 A 对外排基因 norA 表达的影响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鹰嘴豆芽素 A 对外排蛋白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数据处理第37页
    3.3 结果第37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鹰嘴豆芽素 A 与环丙沙星协同作用的测定结果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鹰嘴豆芽素 A 对 MRSA41577 外排作用的影响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鹰嘴豆芽素 A 对环丙沙星在菌体内的蓄积量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鹰嘴豆芽素 A 对外排基因 norA 表达的影响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鹰嘴豆芽素 A 对外排蛋白的影响第44-47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47-49页
4 结论与展望第49-50页
    4.1 结论第49页
    4.2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第49页
    4.3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49-50页
参考文献第50-56页
研究生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第56-57页
致谢第57页

论文共5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两种疼痛观察量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疼痛评估中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HCV对幼龄树鼩感染实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