豫西陆院沟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年代学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2.1 熊耳山地区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造山后伸展成矿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及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思路 | 第12页 |
1.3.3 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1.4 完成工作量 | 第12-13页 |
1.5 论文取得的进展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4-23页 |
2.1 区域地层 | 第15-20页 |
2.1.1 结晶基底与盖层岩系 | 第16-17页 |
2.1.2 地层岩性特征及金丰度 | 第17-20页 |
2.2 区域构造 | 第20-21页 |
2.3 岩浆活动 | 第21-22页 |
2.4 区域矿产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3-42页 |
3.1 矿区地质特征 | 第23-25页 |
3.1.1 矿区构造格架 | 第23-24页 |
3.1.2 矿区岩浆活动 | 第24-25页 |
3.2 金矿脉地质特征 | 第25-34页 |
3.2.1 矿脉总体分布特征 | 第25-26页 |
3.2.2 主要矿脉特征 | 第26-32页 |
3.2.3 矿化分带特征 | 第32-34页 |
3.3 金的赋存特征及规律 | 第34-40页 |
3.3.1 金的赋存状态 | 第34-40页 |
3.3.2 自然金与其它元素组成相关性规律 | 第40页 |
3.4 矿化特征与期次 | 第40-42页 |
3.4.1 早期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化期 | 第40-41页 |
3.4.2 晚期石英脉型次生银金矿化期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矿床年代学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2-52页 |
4.1 样品及分析方法 | 第42页 |
4.2 分析结果 | 第42-52页 |
4.2.1 LA-ICP-MS锆石U-Pb年龄 | 第42-47页 |
4.2.2 锆石原位Lu,Hf同位素 | 第47-50页 |
4.2.3 岩脉Sr,Nd同位素 | 第50-51页 |
4.2.4 矿脉S,Pb同位素 | 第51-52页 |
第五章 矿床控矿因素与成矿机制 | 第52-61页 |
5.1 陆院沟金矿床控矿因素 | 第52-55页 |
5.1.1 地层的控矿作用 | 第52页 |
5.1.2 构造的控矿作用 | 第52-54页 |
5.1.3 岩浆活动的控矿作用 | 第54-55页 |
5.2 陆院沟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| 第55-58页 |
5.3 中央造山带演化与陆院沟金矿床成矿机制 | 第58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7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