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选择 | 第11-25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1-14页 |
1.2 干法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| 第14-20页 |
1.2.1 炭基材料脱硫剂 | 第14-15页 |
1.2.2 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| 第15-17页 |
1.2.3 负载型金属氧化物脱硫剂 | 第17-20页 |
1.3 吸附剂的再生 | 第20-22页 |
1.3.1 氧气气氛 | 第21页 |
1.3.2 水蒸气气氛 | 第21-22页 |
1.3.3 氧-水蒸气气氛 | 第22页 |
1.4 课题选择及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1.4.1 研究工作设想 | 第22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25-31页 |
2.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 | 第25-27页 |
2.1.1 试剂及原料 | 第25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5-27页 |
2.1.3 吸附剂载体 | 第27页 |
2.2 吸附剂的制备 | 第27-28页 |
2.3 吸附剂的评价 | 第28-30页 |
2.3.1 吸附剂硫化再生反应装置及流程 | 第28-29页 |
2.3.2 实验条件 | 第29页 |
2.3.3 吸附剂硫化评价指标 | 第29-30页 |
2.4 吸附剂的再生 | 第30-31页 |
2.4.1 吸附剂硫化后再生反应装置及流程 | 第30页 |
2.4.2 吸附剂再生评价指标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吸附剂失活机理的探讨 | 第31-41页 |
3.1 吸附剂的制取及硫化实验 | 第31页 |
3.2 吸附剂硫化反应前后物化性质的变化 | 第31-38页 |
3.2.1 吸附剂表面孔隙结构的表征 | 第31-33页 |
3.2.2 吸附剂载体结构的拉曼光谱分析 | 第33-35页 |
3.2.3 吸附剂硫含量的测定 | 第35页 |
3.2.4 吸附剂活性组分晶体形貌的表征 | 第35-37页 |
3.2.5 吸附剂活性组分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41页 |
第四章 再生条件的选择及讨论 | 第41-57页 |
4.1 气氛对吸附剂再生反应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4.1.1 氧气含量对再生反应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1.2 不同氧气含量再生吸附剂的XRD表征 | 第43-44页 |
4.1.3 氨气气氛对再生吸附剂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2 正交实验 | 第45-52页 |
4.2.1 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5-48页 |
4.2.2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3 正交实验中再生吸附剂的XRD表征 | 第50页 |
4.2.4 正交实验中再生吸附剂XPS表征 | 第50-51页 |
4.2.5 氧气含量对再生吸附剂BET表征结果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3 温度对吸附剂再生反应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.1 吸附剂的拉曼光谱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3.2 温度对再生吸附剂BET表征结果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4 再生时间对吸附剂再生反应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4.4.1 不同时间再生吸附剂的XRD表征结果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4.2 不同时间再生吸附剂的BET表征结果 | 第5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再生吸附剂的硫化评价 | 第57-61页 |
5.1 吸附剂的硫化—再生循环实验 | 第57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7-60页 |
5.2.1 吸附剂的硫化—再生循环实验 | 第57-59页 |
5.2.2 吸附剂的孔隙结构表征 | 第59-60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6.1 总结 | 第61页 |
6.2 后续工作的建议 | 第61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1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