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21页 |
·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| 第13-19页 |
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枣庄市岩溶塌陷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·主要创新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| 第21-43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分布 | 第21-31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基本条件和诱发动力因素分析 | 第31-35页 |
·开口岩溶 | 第31-32页 |
·松散盖层 | 第32-33页 |
·岩溶水条件 | 第33-34页 |
·诱发动力因素 | 第34-35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形成机理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潜蚀效应 | 第35-37页 |
·真空吸蚀效应 | 第37-38页 |
·失托加荷效应 | 第38页 |
·荷载效应 | 第38-39页 |
·地震效应 | 第39页 |
·渗压效应 | 第39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、陷落柱分布图的绘制 | 第39-43页 |
·MAPGIS 软件介绍 | 第39-40页 |
·制图过程 | 第40-43页 |
第3章 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特征及地质背景条件分析 | 第43-65页 |
·枣庄自然地理状况 | 第44-47页 |
·行政区划、经济状况 | 第44-45页 |
·气象水文 | 第45-46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46-47页 |
·区域地质概况 | 第47-52页 |
·地层 | 第48-50页 |
·侵入岩 | 第50页 |
·构造 | 第50-51页 |
·新构造活动 | 第51页 |
·地震 | 第51-52页 |
·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| 第52-59页 |
·地下水类型 | 第52-54页 |
·地下水的补给、迳流、排泄特征 | 第54-56页 |
·供水水源地水文地质特征 | 第56-59页 |
·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| 第59-60页 |
·岩溶发育情况及分布规律 | 第60-62页 |
·寒武系灰岩岩溶发育特征 | 第60-61页 |
·奥陶系灰岩岩溶发育特征 | 第61-62页 |
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| 第62页 |
·岩溶塌陷的历史与现状 | 第62-63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分布图的绘制 | 第63-65页 |
第4章 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5-77页 |
·数量化理论Ⅰ基本原理 | 第65-68页 |
·项目、类目及其反应矩阵的概念 | 第65-66页 |
·数学模型 | 第66-67页 |
·预测精度及各项目对预测值的贡献 | 第67-68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影响因子分析 | 第68-72页 |
·岩溶因子 | 第68-69页 |
·盖层因子 | 第69-70页 |
·地下水因子 | 第70-71页 |
·动力因子 | 第71-72页 |
·岩溶塌陷强度数量化理论评价模型 | 第72-77页 |
·项目、类目选取 | 第72-73页 |
·基准变量选取 | 第73页 |
·预测方程 | 第73-74页 |
·预测精度分析 | 第74-75页 |
·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5-77页 |
第5章 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风险性分析评价 | 第77-96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风险模糊综合评判 | 第77-88页 |
·评价范围及评价单元确定 | 第77-78页 |
·选取评价模型 | 第78-79页 |
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79-80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法权重确定的优化方法 | 第80-82页 |
·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 | 第82-84页 |
·评价单元的赋值 | 第84页 |
·隶属度的确定 | 第84-85页 |
·模糊综合评判分区评价 | 第85-86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塌陷风险分区的 MAPGIS 展示 | 第86-88页 |
·岩溶塌陷风险评价 | 第88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区划分 | 第88-96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问题 | 第88-91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保护区划 | 第91-92页 |
·枣庄十里泉域岩溶水资源保护区分析 | 第92-96页 |
第6章 中国北方岩溶塌陷防治对策及岩溶水资源保护 | 第96-110页 |
·岩溶塌陷的危害 | 第96-101页 |
·岩溶塌陷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| 第96-98页 |
·岩溶塌陷对地下水资源的危害 | 第98-100页 |
·岩溶塌陷对人类居住环境的破坏 | 第100-101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预防和监测预报 | 第101-103页 |
·岩溶塌陷的预防措施 | 第101-102页 |
·岩溶塌陷的监测预报 | 第102-103页 |
·中国北方岩溶塌陷的勘察与治理方法 | 第103-107页 |
·岩溶塌陷工程治理程序 | 第103-104页 |
·岩溶塌陷的勘察方法 | 第104-105页 |
·岩溶塌陷的治理方法 | 第105-107页 |
·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| 第107-110页 |
结论 | 第110-1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2-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 | 第117-118页 |
致谢 | 第118-119页 |
附表 | 第119-12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