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1页 |
1.1 骨与骨组织工程 | 第17-19页 |
1.2 骨组织工程支架的选择 | 第19-24页 |
1.2.1 BTE支架的构建要求 | 第19-20页 |
1.2.2 BTE支架的制备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2.3 BTE支架的材料特性 | 第21-22页 |
1.2.4 细胞外基质(extracellularmatrix,ECM) | 第22-24页 |
1.3 BTE种子细胞的优化 | 第24-28页 |
1.3.1 成骨细胞 | 第24-25页 |
1.3.2 成体干细胞 | 第25-26页 |
1.3.3 全能干细胞 | 第26-28页 |
1.3.4 iPSC来源的MSCs(iPSC-MSCs) | 第28页 |
1.4 课题的提出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28-31页 |
1.4.1 课题的提出 | 第28-29页 |
1.4.2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1.4.3 课题的创新点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负载O-ECM的PLLA/SF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获取及性能表征 | 第31-51页 |
2.1 引言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2-41页 |
2.2.1 实验试剂及材料 | 第32-33页 |
2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33-34页 |
2.2.3 静电纺PLLA/SF共混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| 第34-36页 |
2.2.4 静电纺PLLA/SF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性能表征 | 第36-39页 |
2.2.5 负载O-ECM的PLLA/SF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2.2.6 负载O-ECM的PLLA/SF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相关表征 | 第40-41页 |
2.2.7 统计学分析 | 第41页 |
2.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9页 |
2.3.1 SF的提取及鉴定 | 第41页 |
2.3.2 静电纺PLLA/SF复合纳米纤维支架的性能表征 | 第41-46页 |
2.3.3 负载O-ECM的PLLA/SF仿生纳米纤维支架的制备及表征 | 第46-4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hiPSCS的培养及hiPSC-MSCs的获取和鉴定 | 第51-67页 |
3.1 引言 | 第51-52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2-59页 |
3.2.1 实验试剂及材料 | 第52-53页 |
3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53-54页 |
3.2.3 hiPSCs的培养 | 第54-57页 |
3.2.4 hiPSC-MSCs的诱导培养 | 第57页 |
3.2.5 hiPSC-MSCs流式及三系分化鉴定 | 第57-58页 |
3.2.6 hiPSC-MSCs多能性检测 | 第58-59页 |
3.2.7 hiPSC-MSCs安全性检测 | 第59页 |
3.2.8 统计学分析 | 第59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4页 |
3.3.1 hiPSCs的培养 | 第59-60页 |
3.3.2 hiPSC-MSCs的诱导培养 | 第60-62页 |
3.3.3 hiPSC-MSCs流式及三系分化鉴定 | 第62-63页 |
3.3.4 hiPSC-MSCs多能性检测 | 第63-64页 |
3.3.5 hiPSC-MSCs致瘤性检测 | 第6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四章 O-ECM/PLLA/SF仿生支架对hiPSC-MSCs的体外成骨诱导研究 | 第67-75页 |
4.1 引言 | 第6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67-71页 |
4.2.1 实验试剂及材料 | 第67-68页 |
4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68-69页 |
4.2.3 hiPC-MSCs的种植 | 第69页 |
4.2.4 成骨相关基因的检测 | 第69-70页 |
4.2.5 骨相关蛋白的免疫荧光染色 | 第70页 |
4.2.6 骨分泌蛋白及钙沉积检测 | 第70-71页 |
4.2.7 统计学分析 | 第7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1-74页 |
4.3.1 成骨相关基因检测分析 | 第71页 |
4.3.2 骨相关蛋白免疫荧光染色 | 第71-72页 |
4.3.3 骨分泌蛋白及钙沉积检测 | 第72-7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hiPSC-MSCs复合O-ECM/PLLA/SF仿生支架的体内成骨功效研究 | 第75-84页 |
5.1 引言 | 第75-76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6-79页 |
5.2.1 实验试剂及耗材 | 第76页 |
5.2.2 实验仪器及设备 | 第76-77页 |
5.2.3 植入材料和实验动物的准备 | 第77页 |
5.2.4 构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 | 第77-78页 |
5.2.5 体内炎症实验 | 第78页 |
5.2.6 双源MicroCT扫描 | 第78页 |
5.2.7 组织学分析 | 第78-79页 |
5.2.8 免疫组化染色和Masson染色 | 第79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9-83页 |
5.3.1 MicroCT扫描 | 第79页 |
5.3.2 异位炎症反应 | 第79-80页 |
5.3.3 缺损修复HE染色结果 | 第80-81页 |
5.3.4 缺损修复Masson染色结果 | 第81-82页 |
5.3.5 缺损修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| 第82-8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84-87页 |
6.1 本文主要结论 | 第84-85页 |
6.2 展望 | 第85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9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| 第97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