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理论意义 | 第9页 |
1.1.2 实践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1.4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1.5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相关内涵 | 第13-17页 |
1.5.1 生态文明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1.5.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| 第14-15页 |
1.5.3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 | 第15-17页 |
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来源 | 第17-29页 |
2.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背景 | 第17-22页 |
2.1.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国内背景 | 第17-20页 |
2.1.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国际背景 | 第20-22页 |
2.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| 第22-29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| 第22-23页 |
2.2.2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思想 | 第23-25页 |
2.2.3 十六大之前历届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的探索 | 第25-26页 |
2.2.4 对国外生态文明思想的有益借鉴 | 第26-29页 |
3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容 | 第29-39页 |
3.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发展观 | 第29-31页 |
3.1.1 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可能性 | 第29页 |
3.1.2 生态文明建设为发展提供了价值规约 | 第29-30页 |
3.1.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文明建设 | 第30-31页 |
3.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和谐思想 | 第31-34页 |
3.2.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的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2.2 以人为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| 第32-33页 |
3.2.3 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| 第33-34页 |
3.3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社会思想 | 第34-36页 |
3.3.1 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的生态社会思想 | 第34-35页 |
3.3.2 以绿色为主色调建设美丽中国 | 第35-36页 |
3.4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战略地位与布局 | 第36-39页 |
3.4.1 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基始地位 | 第36页 |
3.4.2 生态文明建设在当前阶段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| 第36-37页 |
3.4.3 生态文明建设在“五位一体”的战略布局中统筹兼顾 | 第37-39页 |
4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特征 | 第39-43页 |
4.1 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 | 第39页 |
4.2 局部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| 第39-40页 |
4.3 兼顾理想性与现实性 | 第40-41页 |
4.4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融合 | 第41-43页 |
5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与当代思考 | 第43-51页 |
5.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意义 | 第43-44页 |
5.1.1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意义 | 第43-44页 |
5.1.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现实意义 | 第44页 |
5.2 胡锦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 | 第44-51页 |
5.2.1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,推进绿色发展 | 第44-45页 |
5.2.2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,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| 第45-46页 |
5.2.3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| 第46-47页 |
5.2.4 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,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| 第47-48页 |
5.2.5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,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| 第48-51页 |
6 结语 | 第51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9-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