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结晶驱动的嵌段共聚物溶液自组装 | 第12页 |
1.3 结晶性胶束的“活性”/可控生长 | 第12-19页 |
1.3.1 含PFS链段的结晶性胶束 | 第13-14页 |
1.3.2 含PE链段的结晶性胶束 | 第14-16页 |
1.3.3 含PLA链段的结晶性胶束 | 第16-17页 |
1.3.4 含PCL链段的结晶性胶束 | 第17-19页 |
1.4 结晶性嵌段共聚物的多层级自组装 | 第19-25页 |
1.4.1 含PFS链段的嵌段共聚物 | 第19-22页 |
1.4.2 含PE链段的嵌段共聚物 | 第22-23页 |
1.4.3 含PLLA链段的嵌段共聚物 | 第23-24页 |
1.4.4 含PCL链段的嵌段共聚物 | 第24-25页 |
1.5 肢束的形貌转变与解组装 | 第25-29页 |
1.5.1 结晶性胶束的断裂和解组装 | 第25-27页 |
1.5.2 非结晶性组装体的形貌转变与解组装 | 第27-29页 |
1.6 课题提出 | 第29-31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31-43页 |
2.1 主要试剂及其纯化 | 第31-33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31-32页 |
2.1.2 试剂的纯化 | 第32-33页 |
2.2 PCL-b-PDM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| 第33-35页 |
2.2.1 小分子双官能团引发剂2-溴异丁酸羟乙酯(HEBiB)的制备 | 第34页 |
2.2.2 大分子引发剂PCL-Br的制备 | 第34页 |
2.2.3 嵌段共聚物PCL-b-PDM的合成 | 第34-35页 |
2.3 PCL-b-PDM嵌段共聚物的表征 | 第35-38页 |
2.3.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(~1H NMR)测试 | 第35-37页 |
2.3.2 凝胶渗透色谱法(GPC)测试 | 第37-38页 |
2.4 PCL-b-PDM胶束的制备 | 第38-39页 |
2.5 PCL-b-PDM胶束的表征 | 第39-41页 |
2.5.1 透射电子显微镜(TEM) | 第40页 |
2.5.2 原子力显微镜(AFM) | 第40页 |
2.5.3 动态激光光散射(DLS) | 第40-41页 |
2.5.4 广角X射线散射(WAXS) | 第41页 |
2.5.5 差示扫描量热仪(DSC) | 第41页 |
2.5.6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41页 |
2.6 PCL-b-PDM胶束的季铵化反应 | 第41-43页 |
3 正己醇调控PCL-b-PDM肢束形貌 | 第43-63页 |
3.1 PCL_(67)-b-PDM_(41)原始胶束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| 第43-46页 |
3.2 正己醇对PCL_(67)-b-PDM_(41)结晶性胶束形貌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3 正己醇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胶束形貌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3.4 PCL-b-PDM胶束与正己醇的相互作用 | 第51-59页 |
3.4.1 WAXS和DSC表征结果 | 第51-55页 |
3.4.2 片状胶束中PCL嵌段折叠次数的估算 | 第55页 |
3.4.3 PCL与正己醇的相互作用 | 第55-57页 |
3.4.4 PDM与正己醇的相互作用 | 第57-59页 |
3.5 解组装行为的机理解释 | 第59-60页 |
3.6 可逆转变的尝试性研究 | 第60-61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61-63页 |
4 溶剂/季铵化调控PCL-b-PDM胶束形貌 | 第63-73页 |
4.1 PCL_(58)-b-PDM_(67)醇溶液胶束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| 第63-64页 |
4.2 加水量对PCL_(58)-b-PDM_(67)醇溶液胶束形貌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4.3 季铵化对甲醇溶液胶束形貌的影响 | 第67-70页 |
4.4 季铵化对水溶液中胶束形貌的影响 | 第70-7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73页 |
5.2 工作展望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7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