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0页 |
1.1 前言 | 第12页 |
1.2 杂交高粱的生物学特性及饲用价值 | 第12-13页 |
1.3 珍珠稷的生物学特性及饲用价值 | 第13-14页 |
1.4 植物的物候期 | 第14-15页 |
1.5 秦川牛品质特征及产业概况 | 第15页 |
1.6 肉牛的生长发育规律 | 第15-16页 |
1.7 肉牛的采食规律 | 第16-17页 |
1.8 血液生化指标 | 第17-19页 |
1.9 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杂交高粱和珍珠稷的物候期观测 | 第20-24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1.1 试验地点 | 第20页 |
2.1.2 试验材料 | 第20页 |
2.1.3 试验方法 | 第20页 |
2.1.4 调查项目 | 第20页 |
2.1.5 数据处理 | 第20-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2.1 杂交高粱及珍珠稷的物候期观测结果 | 第21页 |
2.2.2 杂交高粱及珍珠稷的产量测定结果 | 第21页 |
2.2.3 杂交高粱及珍珠稷的农艺性状调查结果 | 第21页 |
2.2.4 杂交高粱及珍珠稷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| 第21-23页 |
2.3 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24-31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3.1.1 试验地点 | 第24页 |
3.1.2 试验材料 | 第24页 |
3.1.3 试验设计 | 第24页 |
3.1.4 饲养管理 | 第24页 |
3.1.5 测定指标 | 第24-25页 |
3.1.6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25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2.1 饲喂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采食量、日增重及料重比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2.2 秦川肉牛体尺指标的变化情况 | 第26-29页 |
3.3 讨论 | 第29-30页 |
3.3.1 饲喂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采食量、日增重及料重比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3.2 饲喂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体尺变化情况的影响 | 第30页 |
3.4 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秦川肉牛的采食规律研究 | 第31-39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1页 |
4.1.1 试验地点 | 第31页 |
4.1.2 试验材料 | 第31页 |
4.1.3 试验设计 | 第31页 |
4.1.4 饲养管理 | 第31页 |
4.1.5 测定指标 | 第31页 |
4.1.6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1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8页 |
4.2.1 试验牛群的采食规律分析 | 第31-36页 |
4.2.2 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采食规律的影响 | 第36-38页 |
4.3 讨论 | 第38页 |
4.3.1 试验牛群的采食规律分析 | 第38页 |
4.3.2 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采食规律的影响 | 第38页 |
4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不同干草对秦川肉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页 |
5.1.1 试验地点 | 第39页 |
5.1.2 试验材料 | 第39页 |
5.1.3 试验设计 | 第39页 |
5.1.4 饲养管理 | 第39页 |
5.1.5 测定指标 | 第39页 |
5.1.6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9页 |
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5.3 讨论 | 第41-42页 |
5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研究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