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导论 | 第11-25页 |
(一)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 理论的诉求 | 第11-12页 |
2. 现实的呼唤 | 第12-13页 |
(二) 研究现状 | 第13-22页 |
1. 关于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研究 | 第13-16页 |
2.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春节的研究 | 第16-19页 |
3. 关于春节和道德教育关系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22-25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22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22-25页 |
一、中国传统春节的追溯及其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用 | 第25-39页 |
(一) 中国传统春节的追溯 | 第25-31页 |
1. 传统春节的起源和变迁 | 第25-27页 |
2. 传统春节的内容 | 第27-30页 |
3. 传统春节的特征 | 第30-31页 |
(二) 中国传统春节对青少年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依据 | 第31-35页 |
1. 春节特殊节日时空提供最佳道德教育时机 | 第31-32页 |
2. 春节浓厚的生活气息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 | 第32-33页 |
3. 全民参与春节提供广泛的道德教育主体 | 第33页 |
4. 春节民俗事象提供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 | 第33-34页 |
5. 春节欢庆娱乐的节日氛围使道德教育过程生动自然 | 第34-35页 |
(三) 中国传统春节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作用 | 第35-39页 |
1. 个体精神的洗礼 | 第35-36页 |
2. 家庭伦理的养成 | 第36页 |
3. 社会道德的教化 | 第36-37页 |
4. 民族认同的强化 | 第37页 |
5. 生态伦理的教育 | 第37-39页 |
二、当前春节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作用弱化的表现及归因 | 第39-61页 |
(一) 当前青少年认知、参与和评价春节的现状 | 第39-49页 |
1. 对春节的认知程度较高,但理解不够深入 | 第39-41页 |
2. 对春节的心理期待较高,但期待原因复杂 | 第41-43页 |
3. 对春节的参与热情较高,但参与行动滞后 | 第43-46页 |
4. 对春节的评价较为理性,但态度相当矛盾 | 第46-49页 |
(二) 当前春节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作用弱化的表现 | 第49-57页 |
1. 春节的个体道德体验作用不足 | 第49-52页 |
2. 春节的家庭伦理养成作用不够 | 第52-53页 |
3. 春节的社会道德教化作用不显 | 第53-55页 |
4. 春节的民族情感认同作用不强 | 第55页 |
5. 春节的生态伦理教育作用不到 | 第55-57页 |
(三) 当前春节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作用弱化的原因 | 第57-61页 |
1. 青少年缺乏文化自觉 | 第57页 |
2. 家庭节日文化传承的断层 | 第57-58页 |
3. 学校节日文化教育长期缺位 | 第58-60页 |
4. 商家媒体的商业化宣传 | 第60-61页 |
三、有效发挥春节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作用的对策 | 第61-78页 |
(一) 个体:文化自觉,主动参与 | 第61-64页 |
1. 禁忌、传说中获得道德认知 | 第61-62页 |
2. 用节日氛围丰富道德情感 | 第62-63页 |
3. 凭亲身参与实践道德行为 | 第63页 |
4. 借仪式活动促进道德升华 | 第63-64页 |
(二) 家庭:言传身教,强化印证 | 第64-67页 |
1. 借言传实现道德认知的代际传承 | 第64-65页 |
2. 以身教实现道德行为的不言之教 | 第65-66页 |
3. 用年味创设道德体验的适宜情境 | 第66-67页 |
(三) 学校:加强教育,提升内涵 | 第67-71页 |
1. 春节引进来:将春节纳入德育工作领域 | 第67-69页 |
2. 课堂带出去:强化春节的道德教育作用 | 第69-71页 |
(四) 社会:承担责任,相互配合 | 第71-78页 |
1. 政府:宏观引导,扩展春节文化生活空间 | 第71-74页 |
2. 媒体:年味渲染,促进春节文化品质提升 | 第74-76页 |
3. 社区:积极参与,开展春节民俗文化活动 | 第76-78页 |
结语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附录 | 第85-9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