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--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--传播理论论文

邻避性群体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--以厦门PX事件为例

中文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研究现状第10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邻避性群体事件研究现状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邻避性群体事件与网络舆情研究现状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方面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8-20页
第二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概述第20-32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邻避设施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邻避效应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邻避性群体事件第23页
    2.2 我国邻避性群体事件概述第23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我国邻避性群体事件分类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我国邻避性群体事件特点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我国邻避性群体事件产生原因第28-32页
第三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的网络舆情分析第32-47页
    3.1 网络舆情概述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网络舆情界定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网络舆情的特点第35-37页
    3.2 厦门PX事件网络舆情分析第37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第44-47页
第四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47-55页
    4.1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网络舆情环境乱象丛生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网络舆情管理僵化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网络舆情沟通受阻第49-50页
    4.2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疏导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提高网络舆情主体的媒介素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地方政府提高网络舆情危机意识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构建沟通平台实现公共决策民主化第52-55页
第五章 邻避性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的意义分析第55-61页
    5.1 沉默的螺旋效应与反螺旋效应共存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沉默的螺旋依然存在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反沉默的螺旋效应第56页
    5.2 受众议程效应出现第56-57页
    5.3 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犬儒主义扎根传统文化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互联网时代犬儒主义的嬗变第58-59页
    5.4 公民意识启蒙第59-61页
参考文献第61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螺旋藻光合产藻蓝蛋白及萃取条件的优化
下一篇:基于Petri网的PC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建模与仿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