诗僧无可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一、中晚唐诗僧研究之状况 | 第11-14页 |
(一) 群体研究 | 第11-13页 |
(二) 个体研究 | 第13-14页 |
二、无可研究之现状 | 第14-17页 |
第一章 无可的生平 | 第17-39页 |
第一节 生平 | 第18-23页 |
一、俗名考 | 第18-20页 |
二、生卒年考 | 第20-22页 |
三、籍贯考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交游考 | 第23-34页 |
一、姚合 | 第26-28页 |
二、雍陶 | 第28-29页 |
三、刘得仁 | 第29页 |
四、马戴 | 第29-31页 |
五、田群 | 第31-32页 |
六、段成式、李郢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游方之寺 | 第34-39页 |
一、青龙寺 | 第34-35页 |
二、西林寺 | 第35-36页 |
三、草堂寺 | 第36-37页 |
四、先天寺 | 第37-39页 |
第二章 无可的思想及诗歌分类 | 第39-56页 |
第一节 俗僧的思想 | 第39-42页 |
一、俗僧型诗僧 | 第39-40页 |
二、多元化思想 | 第40-42页 |
第二节 存诗情况 | 第42-44页 |
第三节 送别诗 | 第44-48页 |
一、送别僧友 | 第45页 |
二、送别官吏 | 第45-47页 |
三、送别落第或及第举子 | 第47-48页 |
第四节 酬赠诗 | 第48-51页 |
一、雅集酬诗 | 第48-50页 |
二、赠诗僧友 | 第50-51页 |
第五节 寄思怀人诗 | 第51-53页 |
第六节 咏物诗 | 第53-54页 |
第七节 题璧诗 | 第54-56页 |
第三章 无可诗歌的艺术特色 | 第56-70页 |
第一节 开门但苦吟 | 第56-59页 |
第二节 诗心于禅内 | 第59-63页 |
一、以诗传禅意 | 第59-61页 |
二、以心察万象 | 第61-63页 |
第三节 境生于象外 | 第63-65页 |
第四节 别致的五律 | 第65-70页 |
一、结体出新 | 第66-67页 |
二、思于有形 | 第67-68页 |
三、妙用倒装 | 第68页 |
四、巧用修饰 | 第68-70页 |
结语 | 第70-71页 |
附录一:无可行年录 | 第71-74页 |
附录二:无可诗歌中含“残”“寒”的诗句 | 第74-76页 |
附录三:无可书法创作及欣赏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