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1-24页 |
1.1 造纸助留体系 | 第11-14页 |
1.1.1 单元助留体系 | 第12页 |
1.1.2 双元助留体系 | 第12页 |
1.1.3 微粒助留系统 | 第12-14页 |
1.2 助留助滤机理 | 第14-17页 |
1.2.1 电中和机理 | 第15页 |
1.2.2 补丁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2.3 桥联机理 | 第16-17页 |
1.3 助留助滤剂的分类 | 第17-18页 |
1.3.1 天然有机高分子助留剂 | 第17页 |
1.3.2 合成有机高分子助留剂 | 第17-18页 |
1.4 新型阳离子聚合物在造纸工业的应用探索 | 第18-21页 |
1.4.1 双氰胺分子结构 | 第19-20页 |
1.4.2 双氰胺甲醛缩聚物的改性 | 第20-21页 |
1.5 淀粉接枝共聚物 | 第21-23页 |
1.5.1 淀粉改性 | 第21页 |
1.5.2 接枝共聚 | 第21-23页 |
1.6 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6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页 |
1.6.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3-24页 |
2 双氰胺甲醛聚合物的合成及改性 | 第24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24页 |
2.2 反应机理 | 第24-26页 |
2.2.1 双氰胺甲醛合成机理 | 第24-25页 |
2.2.2 接枝改性反应机理 | 第25-26页 |
2.3 实验仪器和原料 | 第26-27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4.1 双氰胺甲醛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4.2 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| 第27页 |
2.4.3 淀粉接枝双氰胺甲醛聚合物的合成 | 第27页 |
2.4.4 产物电荷密度测定 | 第27页 |
2.4.5 产物分子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4.6 产物红外光谱测量 | 第28页 |
2.4.7 浆料的制备 | 第28页 |
2.4.8 助留助滤性能检测 | 第28页 |
2.5 结果与讨论 | 第28-33页 |
2.5.1 阳离子淀粉含氮量及取代度 | 第28-29页 |
2.5.2 产品基团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5.3 产物分子量测定 | 第30页 |
2.5.4 接枝时间对合成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5.5 引发剂添加量对合成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2.5.6 淀粉与丙烯酰胺单体比例对留着率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2.5.7 接枝温度对留着率的影响 | 第33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3 MDDF单元助留体系 | 第35-42页 |
3.1 引言 | 第35页 |
3.2 实验原料及仪器 | 第35-36页 |
3.3 实验方法 | 第36-37页 |
3.3.1 浆料的准备 | 第36页 |
3.3.2 助留助滤性能检测 | 第36页 |
3.3.3 抄纸 | 第36页 |
3.3.4 纸张性能测定 | 第36页 |
3.3.5 纸张表面形貌测定 | 第36-37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1页 |
3.4.1MDDF加量对留着率和纸张抗张指数的影响 | 第37页 |
3.4.2 浆料p H值对留着率和纸张抗张指数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3.4.3 混合时间对留着率和纸张抗张指数的影响 | 第39页 |
3.4.4 纸页表面形貌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微粒助留体系及作用机理 | 第42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2页 |
4.2 实验仪器与药品 | 第42-43页 |
4.3 实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4.3.1 浆料的准备 | 第43页 |
4.3.2 助留性能检测 | 第43页 |
4.3.3 助滤性能检测 | 第43页 |
4.3.4 抄纸 | 第43页 |
4.3.5 纸页表面形貌测定 | 第43页 |
4.3.6 白水中填料粒径测量 | 第43-44页 |
4.3.7 产物电荷密度测定 | 第44页 |
4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7页 |
4.4.1MDDF用量对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助留助滤体系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4.2 膨润土用量对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助留助滤体系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4.3 剪切速率对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助留助滤体系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4.4 纸浆pH对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助留助滤体系的影响 | 第47页 |
4.5 接枝聚合物-膨润土微粒助留体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| 第47-53页 |
4.5.1 接枝聚合物的电荷密度 | 第48-49页 |
4.5.2 浆料絮团体积分析 | 第49-51页 |
4.5.3 纸页表面形貌分析 | 第51-53页 |
4.6 助滤性能 | 第53-55页 |
4.7MDDF与CPAM对比 | 第55-56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三聚氰胺改性双氰胺甲醛缩聚物及絮凝应用 | 第57-68页 |
5.1 引言 | 第57页 |
5.2 反应机理 | 第57-59页 |
5.2.1 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原理 | 第57-58页 |
5.2.2 游离甲醛去除原理 | 第58-59页 |
5.3 实验原料及仪器 | 第59-60页 |
5.4 实验方法 | 第60页 |
5.4.1 脱色剂的制备 | 第60页 |
5.4.2 脱色率测定 | 第60页 |
5.4.3 游离甲醛的去除 | 第60页 |
5.4.4 游离甲醛含量的测定 | 第60页 |
5.4.5 产物基团测量 | 第60页 |
5.5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7页 |
5.5.1 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产物状态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5.5.2 n(三聚氰胺):n(双氰胺)对脱色率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5.5.3 甲醛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5.5.4 氯化铵用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5.5.5 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64页 |
5.5.6 甲醇和尿素对游离甲醛含量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5.5.7 脱色剂应用工艺的研究 | 第65-66页 |
5.5.8 产物基团分析 | 第66-6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0页 |
6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6.2 本实验创新之处 | 第69页 |
6.3 展望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