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电工技术论文--发电、发电厂论文--各种发电论文--太阳能发电论文

基于单周期控制的光伏逆变技术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太阳能的利用概况第8-9页
    1.2 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发展状况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第10-11页
    1.3 光伏逆变器研究的关键技术及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最大功率点跟踪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孤岛效应第12-14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5-16页
第2章 光伏电池原理及最大功率点第16-27页
    2.1 太阳能电池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原理分析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太阳能电池输出特性的仿真分析第17-20页
    2.2 最大功率点跟踪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几种常用的最大功率点跟踪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改进的MPPT算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仿真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3章 逆变器的构成及分析第27-49页
    3.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结构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非隔离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隔离型第28-30页
    3.2 新型逆变器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传统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新型逆变器的拓扑结构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新型逆变器的工作原理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新型逆变器的特性分析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模拟单周期控制第33-35页
    3.3 系统的建模以及闭环设计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电路的状态平均模型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小信号建模第37-38页
    3.4 仿真及实验结果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仿真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实验研究第40-41页
    3.5 基于ARM的数字单周期控制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ARM的主要功能及特点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AD采样电路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数字单周期控制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实验结果第46-48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8-49页
第4章 光伏并网系统及孤岛效应第49-67页
    4.1 光伏并网系统第4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并网逆变器的选择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并网控制方案的设计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仿真分析第56-60页
    4.2 孤岛效应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孤岛效应的特性分析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孤岛效应的检测及反孤岛研究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孤岛效应检测的仿真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4.3 小结第66-67页
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7-68页
    5.1 本文研究的工作总结第67页
    5.2 后续的工作展望第67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1页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1-72页
致谢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滇池湖滨农田与缓冲带土壤无机磷分布的比较研究
下一篇:路灯故障检测设备和反馈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