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引言 | 第11页 |
1.2 沥青基碳材料概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煤沥青 | 第11页 |
1.2.2 沥青基碳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3 沥青基碳材料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1.3 难降解苯酚废水的处理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3.1 苯酚废水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3.2 苯酚废水的处理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4 煤沥青废气的治理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课题研究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9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第2章 实验部分 | 第21-28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1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1-22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2页 |
2.2 材料表征方法及原理 | 第22-24页 |
2.2.1 粉末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2-23页 |
2.2.2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(N_2物理吸附) | 第23页 |
2.2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3页 |
2.2.4 扫描电镜(SEM) | 第23页 |
2.2.5 透射电镜分析(TEM) | 第23-24页 |
2.2.6 拉曼光谱(Raman) | 第24页 |
2.3 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3.1 电极的制备 | 第24页 |
2.3.2 超级电容器组装 | 第24-25页 |
2.3.3 循环伏安法(CV) | 第25页 |
2.3.4 恒流充放电法(GCD) | 第25-26页 |
2.3.5 交流阻抗(EIS) | 第26页 |
2.4 电降解苯酚性能研究 | 第26-28页 |
2.4.1 电降解苯酚的装置 | 第26页 |
2.4.2 苯酚降解的可行性分析及效果分析 | 第26-27页 |
2.4.3 H_2O_2浓度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4.4 ·OH的检测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3D氮掺杂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超电性能研究 | 第28-43页 |
3.1 引言 | 第28-29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29-30页 |
3.2.1 C@MgO的合成 | 第29页 |
3.2.2 3D氮掺杂沥青基多孔碳(NPCs)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42页 |
3.3.1 3D氮掺杂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表征 | 第30-36页 |
3.3.2 3D氮掺杂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| 第36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树脂与沥青复合基分级多孔碳的制备及其超电性能研究 | 第43-59页 |
4.1 引言 | 第43-44页 |
4.2 分级多孔碳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4.2.1 聚乙烯醇与沥青复合基多孔碳(HPC-PVA-a)的制备 | 第44页 |
4.2.2 间二苯酚树脂与沥青复合基多孔碳(HPC-RF-a)的制备 | 第44页 |
4.2.3 三聚氰胺树脂与沥青复合基多孔碳(HPC-MgCl_2-a)的制备 | 第44-45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7页 |
4.3.1 不同树脂和氧化镁前驱体对沥青基多孔碳形貌的影响 | 第45-52页 |
4.3.2 沥青基多孔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| 第52-5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5章 沥青基多孔碳阴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降解苯酚性能研究 | 第59-68页 |
5.1 引言 | 第59页 |
5.2 沥青基多孔碳阴极的制备 | 第59-61页 |
5.2.1 NPC700、HPC-PVA-a和HPC-RF-a电极片的制备 | 第59-60页 |
5.2.2 电催化降解苯酚实验 | 第60-61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67页 |
5.3.1 沥青基多孔碳物理吸附性能研究 | 第61-62页 |
5.3.2 沥青基多孔碳阴极降解苯酚的可行性研究 | 第62-64页 |
5.3.3 沥青基多孔碳阴极降解苯酚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4-6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