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地球物理学论文--大地(岩石界)物理学(固体地球物理学)论文--地震学论文

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形变研究

作者简介第4-7页
中文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1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16页
    1.4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6-18页
第二章 GPS数据处理与分析第18-28页
    2.1 数据源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四川省连续GPS观测网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研究区GPS资料选取第18-19页
    2.2 GPS数据处理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数据分析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GPS时间序列所含主要信号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获取背景场信息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时间序列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6-28页
第三章 震后形变机理及模拟方法第28-40页
    3.1 弹性位错理论第28-30页
    3.2 断层模型坐标转换关系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坐标系转换关系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断层模型坐标转换第32-33页
    3.3 震后余滑模型第33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断层面几何构置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运动学反演模型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拉普拉斯平滑第36-37页
    3.4 黏弹性松弛模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模型解释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PSGRN/PSCMP模拟程序第37-3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8-40页
第四章 汶川地震震后形变场分析第40-60页
    4.1 同震破裂模型第41-43页
    4.2 震后黏弹性松弛模拟第4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岩石圈分层结构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川西高原黏弹性松弛模拟结果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四川盆地黏弹性松弛模拟结果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分析与讨论第50-54页
    4.3 震后余滑模拟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断层几何铲状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形变模拟结果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分析与讨论第57-58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58-59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0-62页
    5.1 总结第60页
    5.2 展望第60-62页
附录A:部分黏弹性松弛模拟结果第62-64页
附录B:Pytsfit程序第64-85页
附录C:断层几何构建程序第85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5页

论文共9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粘弹性模型CFD模拟的减阻流体管道流动研究
下一篇:JCZ系列超宽频带地震仪震前数据特征分析与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