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3页 |
前言 | 第15-18页 |
第一部分 蜈蚣属动物分类概况 | 第18-22页 |
第二部分 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研究 | 第22-36页 |
1 中国蜈蚣属动物资源调查 | 第22-28页 |
2 中国蜈蚣属动物种类 | 第28-30页 |
3 中国蜈蚣属动物分布的地理特征及生活规律 | 第30-31页 |
4 中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状况 | 第31-33页 |
5 中国药用蜈蚣资源分布规律 | 第33-34页 |
6 结论 | 第34-36页 |
第三部分 中国蜈蚣属动物分类鉴定研究 | 第36-64页 |
1 中国蜈蚣属动物形态学鉴定研究 | 第36-44页 |
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36-38页 |
1.2 方法与结果 | 第38-43页 |
1.3 讨论 | 第43-44页 |
2 中国蜈蚣属动物的形态测量 | 第44-47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44页 |
2.2 方法与结果 | 第44-46页 |
2.3 讨论 | 第46-47页 |
3 中国蜈蚣属动物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| 第47-63页 |
3.1 仪器与材料 | 第47-49页 |
3.2 方法与结果 | 第49-58页 |
3.3 讨论 | 第58-63页 |
4 结论 | 第63-64页 |
第四部分 中国药用蜈蚣药材质量控制研究 | 第64-105页 |
1 中国蜈蚣药材定性鉴别研究 | 第64-87页 |
1.1 中国蜈蚣药材性状特征鉴别研究 | 第64-67页 |
1.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64页 |
1.1.2 方法与结果 | 第64-67页 |
1.1.3 讨论 | 第67页 |
1.2 基于扫描电镜技术的中国蜈蚣药材微性状特征鉴别研究 | 第67-75页 |
1.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67页 |
1.2.2 方法与结果 | 第67-74页 |
1.2.3 讨论 | 第74-75页 |
1.3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蜈蚣药材分子鉴定研究 | 第75-80页 |
1.3.1 仪器与材料 | 第75-77页 |
1.3.2 方法与结果 | 第77-79页 |
1.3.3 讨论 | 第79-80页 |
1.4 基于PCA-SVC算法的中国蜈蚣药材近红外鉴别研究 | 第80-87页 |
1.4.1 仪器与材料 | 第80页 |
1.4.2 方法与结果 | 第80-86页 |
1.4.3 讨论 | 第86-87页 |
2 中国蜈蚣药材含量测定研究 | 第87-103页 |
2.1 中国蜈蚣药材氮含量测定 | 第87-90页 |
2.1.1 仪器与材料 | 第87页 |
2.1.2 方法与结果 | 第87-90页 |
2.1.3 讨论 | 第90页 |
2.2 基于近红外分析法的中国蜈蚣药材氮含量快速测定 | 第90-103页 |
2.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90页 |
2.2.2 方法与结果 | 第90-102页 |
2.2.3 讨论 | 第102-103页 |
3 结论 | 第103-105页 |
第五部分 中国药用蜈蚣安全性评价研究 | 第105-127页 |
1 中国药用蜈蚣毒性研究 | 第105-109页 |
1.1 蜈蚣毒液毒性 | 第105-106页 |
1.2 蜈蚣药材毒性 | 第106-108页 |
1.3 讨论 | 第108-109页 |
2 蜈蚣药材重金属测定 | 第109-116页 |
2.1 仪器与材料 | 第109-110页 |
2.2 方法与结果 | 第110-113页 |
2.3 讨论 | 第113-116页 |
3 蜈蚣药材黄曲霉毒素测定 | 第116-124页 |
3.1 仪器与材料 | 第116页 |
3.2 方法与结果 | 第116-124页 |
3.3 讨论 | 第124页 |
4 结论 | 第124-127页 |
结语与创新 | 第127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8页 |
综述——我国药用蜈蚣资源与品质研究现状及对策 | 第138-1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6-14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成果与奖励 | 第149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