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33页 |
1.1 燃油脱硫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2 燃油脱硫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 离子液体概述 | 第19-20页 |
1.4 聚合离子液体 | 第20-30页 |
1.4.1 聚合离子液体制备 | 第21-25页 |
1.4.1.1 聚阳离子型PILs的合成 | 第21-23页 |
1.4.1.2 聚阴离子型PILs的合成 | 第23-24页 |
1.4.1.3 内盐型PILs的合成 | 第24页 |
1.4.1.4 PILs共聚物的合成 | 第24-25页 |
1.4.2 聚合离子液体的应用 | 第25-30页 |
1.4.2.1 多孔材料 | 第25-26页 |
1.4.2.2 分离与吸附 | 第26-28页 |
1.4.2.3 聚合物电解质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4.2.4 碳材料前驱体 | 第29-30页 |
1.4.2.5 聚合离子液体的其它应用 | 第30页 |
1.5 本论文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| 第30-33页 |
1.5.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30页 |
1.5.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30-33页 |
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主要分析方法 | 第33-39页 |
2.1 实验仪器与试剂 | 第33-35页 |
2.2 分析测试条件及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2.1 元素分析 | 第35页 |
2.2.2 分子量测定 | 第35页 |
2.2.3 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 | 第35页 |
2.2.4 扫描电子显微镜 | 第35页 |
2.2.5 差示热分析仪 | 第35页 |
2.2.6 比表面积测定 | 第35-36页 |
2.3 模型油中硫含量分析 | 第36-38页 |
2.3.1 硫含量分析方法 | 第36页 |
2.3.2 模型油中硫种类的选择 | 第36页 |
2.3.3 硫氮分析仪分析硫含量 | 第36-38页 |
2.3.3.1 硫氮分析仪工作原理 | 第36-37页 |
2.3.3.2 分析条件 | 第37页 |
2.3.3.3 标准曲线绘制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聚乙烯咪唑氯化苄基聚合离子液体PIL-1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研究 | 第39-61页 |
3.1 引言 | 第39页 |
3.2 PIL-1的合成 | 第39-46页 |
3.2.1 合成原理 | 第39-40页 |
3.2.2 实验装置 | 第40-41页 |
3.2.3 制备方法 | 第41页 |
3.2.3.1 1-乙烯基咪唑聚合 | 第41页 |
3.2.3.2 聚1-乙烯基咪唑与1,4-对二氯苄反应 | 第41页 |
3.2.4 反应条件对PIL-1合成的影响 | 第41-46页 |
3.2.4.1 反应溶剂对产物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3.2.4.2 反应方式对产物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3.2.4.3 反应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2.4.4 交联剂用量对产物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 表征方法 | 第46-52页 |
3.3.1 凝胶渗透色谱(GPC)法测分子量 | 第46-47页 |
3.3.2 元素分析 | 第47页 |
3.3.3 扫描电镜 | 第47-48页 |
3.3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3.5 比表面积测定 | 第49-50页 |
3.3.6 热稳定性分析 | 第50-52页 |
3.4 对模拟油中噻吩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52-59页 |
3.4.1 模型油的配制 | 第52-53页 |
3.4.1.1 DBT-正辛烷模型油的配制 | 第52页 |
3.4.1.2 BT-正辛烷模型油的配制 | 第52页 |
3.4.1.3 T-正辛烷模型油的配制 | 第52-53页 |
3.4.1.4 甲苯-DBT-正辛烷模型油的配制 | 第53页 |
3.4.2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3.4.3 对不同硫的等温吸附曲线 | 第54-57页 |
3.4.3.1 等温吸附曲线的绘制 | 第54页 |
3.4.3.2 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| 第54-55页 |
3.4.3.3 Freundlich等温吸附曲线拟合 | 第55-57页 |
3.4.4 PIL-1脱硫结果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4.4.1 PIL-1对DBT、BT、T和甲苯-DBT的吸附结果分析 | 第57页 |
3.4.4.2 PIL-1与1-乙基咪唑对模型油深度脱硫的对比 | 第57-59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四章 交联聚乙烯咪唑及其离子化产物的制备-与脱硫性能 | 第61-83页 |
4.1 引言 | 第61页 |
4.2 乙烯基咪唑-二乙烯基苯共聚物的合成 | 第61-62页 |
4.2.1 合成原理 | 第61页 |
4.2.2 制备方法 | 第61-62页 |
4.2.2.1 二乙烯基苯提纯 | 第61-62页 |
4.2.2.2 共聚物的制备 | 第62页 |
4.3 乙烯基咪唑-二乙烯基苯共聚物的表征 | 第62-67页 |
4.3.1 元素分析 | 第62-63页 |
4.3.2 扫描电镜 | 第63-64页 |
4.3.3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4-65页 |
4.3.4 比表面积测定 | 第65-66页 |
4.3.5 热稳定性分析 | 第66-67页 |
4.4 多孔共聚物的“离子化”反应 | 第67-69页 |
4.4.1 合成原理 | 第67-68页 |
4.4.2 制备方法 | 第68-69页 |
4.4.2.1 PIL-2的制备 | 第68页 |
4.4.2.2 PIL-3的制备 | 第68页 |
4.4.2.3 PIL-4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4.5 改性PILs的表征 | 第69-72页 |
4.5.1 扫描电镜 | 第69-70页 |
4.5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0页 |
4.5.3 比表面积测定 | 第70-71页 |
4.5.4 热稳定性分析 | 第71-72页 |
4.6 对模拟油中噻吩类化合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| 第72-81页 |
4.6.1 模型油的配制 | 第72页 |
4.6.2 吸附动力学与平衡时间 | 第72-75页 |
4.6.3 不同吸附剂的脱硫容量比较 | 第75-78页 |
4.6.4 不同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 | 第78-81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83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3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93-95页 |
附件 | 第95-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