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花间别调”研究
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4页 |
|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一、研究综述 | 第7-11页 |
| (一)专著 | 第7-8页 |
| (二)硕士论文 | 第8-9页 |
| (三)期刊论文 | 第9-11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| 第11-13页 |
| 第一章 “花间本色” | 第13-17页 |
| 第一节 “花间本色”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节 “花间本色”的演进历程 | 第14-17页 |
| 第二章 “花间本色”的特征与成就 | 第17-33页 |
| 第一节 “花间本色”的特征 | 第17-23页 |
| 一、花间本色的题材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花间本色的形式特征 | 第18-19页 |
| 三、花间本色的抒情模式 | 第19-20页 |
| 四、花间本色的艺术特色 | 第20-23页 |
| 第二节 名物视角下“花间本色”词的成就 | 第23-33页 |
| 第三章 “花间别调” | 第33-49页 |
| 第一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内涵 | 第33-35页 |
| 第二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开创者和主体部分 | 第35-41页 |
| 第三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定量分析 | 第41-49页 |
| 一、“花间别调”分类统计及创作概述 | 第41-44页 |
| 二、“花间别调”用调情况定量分析 | 第44-49页 |
| 第四章 “花间别调”的成因 | 第49-62页 |
| 第一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历史背景 | 第49-51页 |
| 第二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成因 | 第51-62页 |
| 一、南粤风土词:蜀粤地区商贸活动 | 第51-55页 |
| 二、咏史怀古词:继承诗歌言志传统 | 第55-56页 |
| 三、边塞行役词:丰富的漫游流寓经历 | 第56-57页 |
| 四、渔歌隐逸词:隐逸情趣和心灵归隐 | 第57-58页 |
| 五、咏物抒怀词:对自然和人物的观照 | 第58-59页 |
| 六、科举城市生活词:仕宦和享乐风气 | 第59-62页 |
| 第五章 “花间别调”的艺术贡献与词史意义 | 第62-73页 |
| 第一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艺术贡献 | 第62-69页 |
| 一、题材类型的丰富与开拓 | 第62-63页 |
| 二、审美意趣的清雅化 | 第63-65页 |
| 三、表现技巧的多样性 | 第65-69页 |
| 第二节 “花间别调”的词史意义 | 第69-73页 |
| 一、民间词和文人词的继承与发展 | 第70页 |
| 二、“以诗为词”的创作先导 | 第70-73页 |
| 结语 | 第73-7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