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高分子化学(高聚物)论文

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端基改性研究

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3-4页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2页
    1.1 超支化聚酯的发展史第10页
    1.2 超支化聚酯的分类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脂肪族超支化聚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芳香族超支化聚酯第11-12页
    1.3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AB_x型单体自缩合逐步聚合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多官能度单体共聚合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多支化开环聚合第14-15页
    1.4 超支化聚酯的改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封端改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接枝改性第16页
    1.5 超支化聚酯的结构与性能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超支化聚酯的结构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超支化聚酯的性能第17-18页
    1.6 超支化聚酯的应用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超支化聚酯在环氧树脂方面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超支化聚酯在共混方面的应用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超支化聚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4 超支化聚酯在涂料方面的应用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5 超支化聚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第20-22页
第二章 实验仪器、试剂及测试方法第22-26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第22-23页
    2.2 实验试剂第23页
    2.3 超支化聚酯的分析测试方法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超支化聚酯的核磁(~1H NMR)表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超支化聚酯的红外(FTIR)表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超支化聚酯的分子量(GPC)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超支化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(DSC)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超支化聚酯的热稳定性能(Tg)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超支化聚酯的酸值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超支化聚酯的反应程度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超支化聚酯的支化度的测定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超支化聚酯的溶解性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0 超支化聚酯粘度的测定第25-26页
第三章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第26-46页
    3.1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3.2 三羟甲基丙烷为核分子合成第二代超支化聚酯(S-HBPE-2)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S-HBPE-2催化剂种类的选择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S-HBPE-2反应温度的优化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-HBPE-2反应时间的优化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S-HBPE-2催化剂用量的优化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S-HBPE-2的合成原理第32页
    3.3 季戊四醇为核分子合成二代超支化聚酯(JI-HBPE-2)第32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JI-HBPE-2催化剂种类的选择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JI-HBPE-2反应温度的优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JI-HBPE-2反应时间的优化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JI-HBPE-2催化剂用量的优化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JI-HBPE-2的合成原理第37页
    3.4 聚乙二醇为核分子合成超支化聚酯(JU-HBPE-2)第37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JU-HBPE-2催化剂种类的选择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JU-HBPE-2合成温度的优化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JU-HBPE-2反应时间的优化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JU-HBPE-2催化剂用量的优化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JU-HBPE-2的合成原理第42页
    3.5 第三、四代超支化聚酯的合成第42-44页
    3.6 实验小结第44-46页
第四章 超支化聚酯的结构及性能分析第46-64页
    4.1 超支化聚酯的结构表征第46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JI-HBPE-2的红外分析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JI-HBPE-2的核磁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S-HBPE-2的红外分析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S-HBPE-2的核磁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S-HBPE-3的红外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S-HBPE-3的核磁分析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7 S-HBPE-4的红外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8 S-HBPE-4的核磁分析第57-59页
    4.2 超支化聚酯的性能表征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超支化聚酯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超支化聚酯动态粘度的测定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超支化聚酯分子量的测量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超支化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超支化聚酯的热稳定性能第62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五章 超支化聚酯的改性研究第64-72页
    5.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试剂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仪器第65页
    5.2 月桂酸对超支化聚酯S-HBPE-2端基改性第65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实验方法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月桂酸改性超支化聚酯(YUE-HBPE-2)的傅立叶红外表征第66-67页
    5.3 硬脂酸对超支化聚酯S-HBPE-2端基改性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实验方法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硬脂酸改性超支化聚酯(YING-HBPE-2)的傅立叶红外表征第68-69页
    5.4 油酸对超支化聚酯S-HBPE-2端基改性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实验方法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油酸改性超支化聚酯(YOU-HBPE-2)的傅立叶红外表征第70-7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71-72页
第六章 结论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80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0-82页
致谢第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型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
下一篇:量子点双增强的三段式电化学DNA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