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城市经济管理论文--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论文

武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 绪论第11-15页
    1.1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、技术路线和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4-15页
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及评价的理论基础第15-24页
    2.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第15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科学内涵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、类型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因素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相关概念的含义辨析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基础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土地供给稀缺性原理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地租地价理论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区位理论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第23-24页
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动力机制及模型第24-36页
    3.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因之一聚集效应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聚集效应的基本理论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聚集效益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聚集不经济第27页
    3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动因之二要素替代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住宅用地的要素替代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工业用地的要素替代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办公用地的要素替代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土地经济研究与要素替代第30-31页
    3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及体系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集约度模型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总分值- 极限修正模型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用地面积潜力测算模型- 密度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用地效益潜力测算模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理想值修正模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宏观评价体系第34-36页
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第36-41页
    4.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导思想第36页
    4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和内容第36-37页
    4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特征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确立的原则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38-41页
5 武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分析第41-59页
    5.1 武威市自然经济概况第41页
    5.2 武威市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武威市土地利用现状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武威市土地利用特点第44-45页
    5.3 武威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总体思路第45-46页
    5.4 武威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及结论第46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分析及合理值确定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评价指标得分的计算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第54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综合评价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评价结论第57-59页
6 武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及对策第59-61页
    6.1 武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第59页
    6.2 武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引导控制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统一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推动“城乡挂钩政策”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立足内涵挖潜,扩展为辅的方针第60-61页
7 结论与不足第61-63页
    7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61页
    7.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61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6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课题第66-67页
致谢第67页

论文共6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沙棘属自然杂交种杂交起源及母本来源的分子证据
下一篇:亚当·斯密伦理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