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绪论 | 第8-13页 |
| 1.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| 2.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8-9页 |
| 3.文献综述 | 第9-11页 |
| (一) 国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| 第9-10页 |
| (二) 国内研究现状的综述 | 第10-11页 |
| 4.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| 5.研究架构 | 第12-13页 |
| 第1章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诠释 | 第13-22页 |
| 1.1 股东派生诉讼的内涵 | 第13-14页 |
| 1.2 股东派生诉讼的价值 | 第14-16页 |
| 1.3 构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考量的因素 | 第16-18页 |
| 1.3.1 公司独立法人格的维护 | 第17页 |
| 1.3.2 公司既定内部治理机制的维护 | 第17-18页 |
| 1.3.3 公司管理者经营自主权的维护 | 第18页 |
| 1.3.4 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 | 第18页 |
| 1.4 股东派生诉讼与直接诉讼的关系 | 第18-22页 |
| 第2章 国外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| 第22-38页 |
| 2.1 美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| 第22-30页 |
| 2.1.1 提起派生诉讼的原告 | 第22-23页 |
| 2.1.2 诉前请求程序 | 第23-25页 |
| 2.1.3 派生诉讼的终止程序 | 第25-26页 |
| 2.1.4 诉讼担保制度 | 第26-27页 |
| 2.1.5 诉讼的和解与撤诉 | 第27-28页 |
| 2.1.6 诉讼费用的承担 | 第28-29页 |
| 2.1.7 比例性个别赔偿请求权 | 第29-30页 |
| 2.2 德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| 第30-33页 |
| 2.2.1 原告资格的限制 | 第30-31页 |
| 2.2.2 诉讼许可程序 | 第31-32页 |
| 2.2.3 股东论坛 | 第32页 |
| 2.2.4 诉讼费用的分担 | 第32-33页 |
| 2.2.5 经营判断规则 | 第33页 |
| 2.3 日本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| 第33-36页 |
| 2.4 国外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| 第36-38页 |
| 2.4.1 监督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| 第36页 |
| 2.4.2 提起派生诉讼的门槛趋于降低 | 第36-37页 |
| 2.4.3 法院在诉讼中的司法管理职权加强 | 第37-38页 |
| 第3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现状与反思 | 第38-43页 |
| 3.1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立法现状 | 第38-41页 |
| 3.2 对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反思 | 第41-43页 |
| 第4章 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完善 | 第43-53页 |
| 4.1 股东派生诉讼的适用范围 | 第43-44页 |
| 4.2 原告股东资格的限制 | 第44-45页 |
| 4.3 公司在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| 第45-47页 |
| 4.4 诉前请求程序的设置 | 第47页 |
| 4.5 派生诉讼的终止 | 第47-48页 |
| 4.6 派生诉讼的担保 | 第48-49页 |
| 4.7 派生诉讼的和解、撤诉与审查 | 第49-50页 |
| 4.8 诉讼结果的归属 | 第50-51页 |
| 4.9 经营判断规则 | 第51-53页 |
| 结语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| (一) 中文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(二) 外文文献 | 第56-57页 |
| 致谢 | 第57-58页 |
|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