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省晚古生代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地层分区发育特征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时间安排 | 第14-15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4.2 时间安排 | 第14-15页 |
1.5 完成工作量 | 第15-16页 |
2 实测剖面描述及地层系统 | 第16-33页 |
2.1 剖面描述 | 第16-25页 |
2.1.1 陵川县府城乡老金沟剖面 | 第16-18页 |
2.1.2 太原市东山观家峪剖面 | 第18-21页 |
2.1.3 太原市东山大窑头剖面 | 第21-24页 |
2.1.4 阳泉市水泉沟剖面 | 第24-25页 |
2.2 地层系统 | 第25-33页 |
2.2.1 岩石地层系统 | 第25-27页 |
2.2.2 本溪组的岩石地层划分 | 第27-29页 |
2.2.3 主要标志层描述 | 第29-31页 |
2.2.4 生物地层划分 | 第31-33页 |
3 主要岩石类型及特征 | 第33-44页 |
3.1 石灰岩 | 第33-41页 |
3.1.1 泥晶灰岩 | 第33-34页 |
3.1.2 含颗粒泥晶灰岩 | 第34-36页 |
3.1.3 颗粒泥晶灰岩 | 第36-40页 |
3.1.4 泥晶颗粒灰岩 | 第40-41页 |
3.1.5 含泥晶颗粒灰岩 | 第41页 |
3.2 碎屑岩类 | 第41-43页 |
3.2.1 砂岩 | 第42页 |
3.2.2 泥质岩 | 第42-43页 |
3.2.3 粉砂岩 | 第43页 |
3.3 煤 | 第43-44页 |
4. 主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标志 | 第44-53页 |
4.1 沉积相标志 | 第45-47页 |
4.1.1 古生物化石 | 第45页 |
4.1.2 层理构造 | 第45-46页 |
4.1.3 生物遗迹构造 | 第46-47页 |
4.2 三角洲体系 | 第47-48页 |
4.2.1 三角洲平原相 | 第47-48页 |
4.2.2 三角洲前缘相 | 第48页 |
4.3 障壁泻湖—潮坪体系 | 第48-51页 |
4.3.1 障壁岛相 | 第49页 |
4.3.2 泻湖相 | 第49-50页 |
4.3.3 潮坪相 | 第50-51页 |
4.4 碳酸盐台地体系 | 第51-53页 |
4.4.1 局限台地相 | 第51-52页 |
4.4.2 开阔台地相 | 第52-53页 |
5 研究区沉积相变化特征 | 第53-71页 |
5.1 沉积相纵向变化特征 | 第53-60页 |
5.1.1 陵川县府城乡老金沟剖面 | 第53-54页 |
5.1.2 太原市东山观家峪剖面 | 第54-57页 |
5.1.3 太原市东山大窑头剖面 | 第57页 |
5.1.4 阳泉市水泉沟剖面 | 第57-60页 |
5.2 沉积相横向变化特征 | 第60-71页 |
6 主要认识和结论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图版说明 | 第76-79页 |
图版 | 第79-86页 |
图版Ⅰ | 第79-80页 |
图版Ⅱ | 第80-81页 |
图版Ⅲ | 第81-82页 |
图版Ⅳ | 第82-83页 |
图版Ⅴ | 第83-84页 |
图版Ⅵ | 第84-85页 |
图版Ⅶ | 第85-86页 |
附录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