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26页 |
1.1 硫化氢污染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 硫化氢污染的来源 | 第16页 |
1.3 硫化氢的性质及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3.1 硫化氢的性质 | 第16-17页 |
1.3.2 硫化氢污染的危害 | 第17页 |
1.4 恶臭硫化物的主要处理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4.1 物理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化学法 | 第18-19页 |
1.4.3 生物法 | 第19页 |
1.4.4 生物法除臭的应用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5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5.1 固定化细胞的性质和优点 | 第20-21页 |
1.5.2 微生物细胞固定化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.3 固定化微生物在脱硫工艺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1.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3-26页 |
1.6.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6.2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6.3 课题创新之处 | 第25页 |
1.6.4 课题来源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| 第26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9页 |
2.1.1 水样 | 第26页 |
2.1.2 培养基 | 第26页 |
2.1.3 固定化载体组成 | 第26页 |
2.1.4 实验药品 | 第26-28页 |
2.1.5 实验仪器 | 第28-29页 |
2.2 硫化物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 | 第29-30页 |
2.2.1 硫化物降解菌株的分离纯化 | 第29页 |
2.2.2 菌悬液的制备 | 第29-30页 |
2.3 菌株微生物学鉴定 | 第30-34页 |
2.3.1 菌株的生理生化分析 | 第30-32页 |
2.3.2 微生物相观察 | 第32页 |
2.3.3 菌株耗氧速率测定 | 第32页 |
2.3.4 16S rR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树建立 | 第32-34页 |
2.3.5 Biolog鉴定 | 第34页 |
2.4 硫化物降解实验 | 第34-35页 |
2.4.1 不同培养温度下菌株对硫化物的降解 | 第34-35页 |
2.4.2 不同pH值条件下菌株对硫化物的降解 | 第35页 |
2.4.3 外加营养物质对硫化物降解的影响 | 第35页 |
2.4.4 菌株对不同初始浓度硫化物的降解 | 第35页 |
2.4.5 硫化物代谢途径分析 | 第35页 |
2.5 优势混合菌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| 第35-38页 |
2.5.1 不同载体固定化对H_2S降解性能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2.5.2 复合载体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| 第36-37页 |
2.5.3 固定化颗粒性能测定 | 第37页 |
2.5.4 不同环境条件下固定化细胞对H_2S的降解 | 第37页 |
2.5.5 固定化细胞对不同浓度H_2S的降解 | 第37-38页 |
第三章 高效硫氧化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| 第38-60页 |
3.1 菌种的驯化与分离 | 第39-41页 |
3.1.1 硫化物降解菌的初筛 | 第39-40页 |
3.1.2 硫化物降解菌的复筛 | 第40-41页 |
3.2 菌种鉴定 | 第41-49页 |
3.2.1 菌株的生理生化 | 第41-42页 |
3.2.2 菌株DNA,PCR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2.3 菌株测序结果 | 第43-47页 |
3.2.4 菌株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3.2.5 菌株T3的Biolog鉴定结果 | 第48-49页 |
3.3 菌株对硫化物的降解特性 | 第49-51页 |
3.4 菌株耗氧速率 | 第51页 |
3.5 菌株T3对硫化物的降解特性 | 第51-58页 |
3.5.1 分析监测项目与方法 | 第51-54页 |
3.5.2 温度对菌株T3生长和降解硫化物的影响 | 第54页 |
3.5.3 pH对菌株T3生长和降解硫化物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3.5.4 不同碳源、氮源对菌株T3生长和降解硫化物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5.5 菌株T3降解不同初始浓度的硫化物 | 第56-57页 |
3.5.6 菌株T3氧化硫化物的代谢途径分析 | 第57-58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菌株T3降解H_2S的特性与动力学研究 | 第60-70页 |
4.1 硫化氢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确定 | 第60页 |
4.2 菌株降解H_2S的特性研究 | 第60-65页 |
4.2.1 不同培养温度下菌株对H_2S的降解 | 第60-61页 |
4.2.2 不同pH值条件下菌株对H_2S的降解 | 第61-63页 |
4.2.3 菌株对H_2S的降解及代谢途径分析 | 第63-65页 |
4.3 菌株降解H_2S的动力学研究 | 第65-68页 |
4.4 其它菌株降解H_2S比较 | 第68-69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第五章 固定化小球降解H_2S | 第70-83页 |
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70-72页 |
5.1.1 菌种 | 第70-71页 |
5.1.2 优势混合菌试验 | 第71-72页 |
5.1.3 培养基 | 第72页 |
5.1.4 细胞固定化方法 | 第72页 |
5.2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| 第72-74页 |
5.3 复合载体固定化最佳条件确定 | 第74-78页 |
5.3.1 复合载体配比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5.3.2 固定化颗粒尺寸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5.3.3 包埋菌液量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3.4 固定化细胞用量对固定菌降解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5.4 不同环境条件下固定化细胞对H_2S的降解 | 第78-80页 |
5.4.1 pH值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5.4.2 温度对降解速率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5.5 固定化细胞对不同浓度H_2S的降解 | 第80-81页 |
5.6 固定化细胞的重复脱硫能力 | 第81-82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83-86页 |
6.1 结论 | 第83-85页 |
6.2 建议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