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的创新点 | 第5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0 导论 | 第14-27页 |
0.1 选题理由及意义 | 第14-17页 |
0.2 研究目的和方法 | 第17-27页 |
0.2.1 研究目的 | 第17页 |
0.2.2 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| 第17-27页 |
1 银行监管的概念诠释 | 第27-50页 |
1.1 银行的本质 | 第27-30页 |
1.1.1 银行的定义 | 第27-28页 |
1.1.2 银行的职能 | 第28-30页 |
1.2 银行监管的概念 | 第30-50页 |
1.2.1 监管的理由——银行的两个特性 | 第32-42页 |
1.2.2 银行监管的研究状况及评价 | 第42-50页 |
2 国内外银行监管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| 第50-68页 |
2.1 国际银行监管制度 | 第50-62页 |
2.1.1 银行监管历史——以美国银行监管为例 | 第50-56页 |
2.1.2 传统银行监管制度的特性与不足 | 第56-60页 |
2.1.3 次贷危机后国际银行监管的改革和发展 | 第60-62页 |
2.2 中国银行监管的发展 | 第62-68页 |
2.2.1 中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建立 | 第62-64页 |
2.2.2 中国银行监管面临的挑战 | 第64-68页 |
3 公共治理导向下银行监管的内涵 | 第68-86页 |
3.1 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 | 第68-71页 |
3.1.1 公共治理是参与式民主要求的政治回应 | 第69页 |
3.1.2 公共治理是对可治理性的方法回应 | 第69-70页 |
3.1.3 公共治理是对政府失灵的制度回应 | 第70-71页 |
3.2 治理理论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创新的适用性 | 第71-72页 |
3.2.1 中国银行监管的复杂性 | 第71页 |
3.2.2 金融民主化的发展 | 第71-72页 |
3.3 中国银行业监管创新的价值取向 | 第72-75页 |
3.3.1 公平 | 第73-74页 |
3.3.2 效率 | 第74-75页 |
3.3.3 安全 | 第75页 |
3.4 公共治理导向下中国银行监管创新的方式 | 第75-86页 |
3.4.1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| 第75-83页 |
3.4.2 治理方式的转变 | 第83-86页 |
4 政府在银行监管中的主要任务 | 第86-117页 |
4.1 银行监管制度的市场基础建设 | 第86-103页 |
4.1.1 金融法治建设 | 第87-91页 |
4.1.2 银行业基础安全网的建立 | 第91-103页 |
4.2 宏观审慎监管制度的建设 | 第103-112页 |
4.2.1 宏观审慎监管的基本含义 | 第103-104页 |
4.2.2 主要意义 | 第104-106页 |
4.2.3 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主要内容 | 第106-112页 |
4.3 建立监管协调与合作机制 | 第112-117页 |
4.3.1 建立协调、合作机制的原则 | 第113页 |
4.3.2 我国银行监管协调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| 第113-115页 |
4.3.3 促进国际合作 | 第115-116页 |
4.3.4 与其他监管主体的合作 | 第116-117页 |
5 银行的自我监管 | 第117-128页 |
5.1 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| 第117-124页 |
5.1.1 公司治理的定义 | 第117-118页 |
5.1.2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 | 第118-121页 |
5.1.3 完善中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途径 | 第121-124页 |
5.2 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自觉 | 第124-128页 |
5.2.1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| 第124页 |
5.2.2 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的状况 | 第124-126页 |
5.2.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机制的思考 | 第126-128页 |
6 市场监督机制 | 第128-150页 |
6.1 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 | 第128-132页 |
6.1.1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现状 | 第129-130页 |
6.1.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途径 | 第130-132页 |
6.2 金融知识的公共教育 | 第132-136页 |
6.2.1 金融公众教育的国际实践与经验 | 第132-134页 |
6.2.2 我国金融公众教育体系现状 | 第134-135页 |
6.2.3 推进我国金融公众教育的政策建议 | 第135-136页 |
6.3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| 第136-142页 |
6.3.1 后危机时代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最新进展 | 第137-139页 |
6.3.2 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现状 | 第139-141页 |
6.3.3 完善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点 | 第141-142页 |
6.4 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功能建设 | 第142-144页 |
6.5 市场其他监督力量 | 第144-150页 |
6.5.1 金融市场中介组织的特性分析 | 第144-145页 |
6.5.2 政府监管与金融中介组织的合作途径 | 第145-150页 |
结语 | 第150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57页 |
致谢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