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31页 |
1.1 汽油概述 | 第11页 |
1.2 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 正庚烷异构化(n-C_7异构化)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4 WO_3/ZrO_2型固体超强酸的研究 | 第13-21页 |
1.4.1 WO_3/ZrO_2型催化剂 | 第13-14页 |
1.4.2 WO_3_/ZrO_2型固体超强酸的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1.4.3 影响WO_3/ZrO_2固体超强酸性质的因素 | 第14-17页 |
1.4.3.1 沉淀剂及沉淀条件 | 第15页 |
1.4.3.2 WO_3的引入方式及含量 | 第15-16页 |
1.4.3.3 焙烧温度 | 第16页 |
1.4.3.4 制备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4 WO_3/ZrO_2固体超强酸的表征 | 第17-18页 |
1.4.5 WO_3/ZrO_2的表面结构和活性位 | 第18-20页 |
1.4.6 WO_3/ZrO_2固体超强酸的改性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2-31页 |
第二章 实验部分 | 第31-36页 |
2.1 试剂和药品 | 第31页 |
2.2 表征方法 | 第31-34页 |
2.2.1 X射线粉末衍射(XRD) | 第31页 |
2.2.2 低温N_2吸附 | 第31-32页 |
2.2.3 扫描电镜(SEM) | 第32页 |
2.2.4 透射电镜(TEM) | 第32页 |
2.2.5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32页 |
2.2.6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(UV-Vis DRS) | 第32-33页 |
2.2.7 H_2程序升温脱附(H_2-TPD) | 第33页 |
2.2.8 CO吸附 | 第33页 |
2.2.9 H_2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 | 第33页 |
2.2.10 异丙苯裂解 | 第33-34页 |
2.2.11 吡啶吸附红外光谱(Py-IR) | 第34页 |
2.3 催化活性测试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In_2O_3掺杂的Pt/WO_3/ZrO_2固体酸的催化性能 | 第36-68页 |
3.1 引言 | 第36-37页 |
3.2 催化剂制备 | 第37页 |
3.3 正庚烷异构化反应性能 | 第37-45页 |
3.3.1 WO_3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2 In/Zr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3.3 长时间反应的稳定性 | 第40-41页 |
3.3.4 转化率对选择性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3.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和讨论 | 第45-62页 |
3.4.1 SEM和TEM | 第45-46页 |
3.4.2 XRD和低温氮吸附 | 第46-48页 |
3.4.3 UV-Vis DRS | 第48-51页 |
3.4.4 原位XPS | 第51-54页 |
3.4.5 Pt分散度 | 第54-55页 |
3.4.6 H_2-TPD | 第55-56页 |
3.4.7 异丙苯裂解 | 第56-57页 |
3.4.8 H_2-TPR | 第57-59页 |
3.4.9 In_2O_3促进作用的解释 | 第59-62页 |
3.5 小结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8页 |
第四章 Fe_2O_3掺杂的Pt/WO_3/ZrO_2固体酸的催化性能研究 | 第68-105页 |
4.1 引言 | 第68页 |
4.2 催化剂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4.3 正庚烷异构化反应性能 | 第69-74页 |
4.3.1 WO_3含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3.2 Fe/Zr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| 第70页 |
4.3.3 长时间反应的稳定性 | 第70-71页 |
4.3.4 转化率对选择性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4.4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讨论 | 第74-89页 |
4.4.1 SEM和TEM | 第74-75页 |
4.4.2 XRD和低温氮吸附 | 第75-78页 |
4.4.3 UV-Vis DRS | 第78-80页 |
4.4.4 XPS | 第80-83页 |
4.4.5 Pt分散度 | 第83-84页 |
4.4.6 H_2-TPD | 第84-85页 |
4.4.7 异丙苯裂解 | 第85-86页 |
4.4.8 H_2-TPR | 第86-87页 |
4.4.9 Py-IR | 第87-88页 |
4.4.10 Fe2O_3促进作用的解释 | 第88-89页 |
4.5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| 第89-102页 |
4.5.1 制备方法 | 第90页 |
4.5.2 正庚烷异构化反应测试结果 | 第90-91页 |
4.5.3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及讨论 | 第91-102页 |
4.5.3.1 SEM和TEM | 第91-92页 |
4.5.3.2 XRD和低温氮吸附 | 第92-93页 |
4.5.3.3 UV-Vis | 第93-94页 |
4.5.3.4 XPS | 第94-97页 |
4.5.3.5 Pt分散度 | 第97-98页 |
4.5.3.6 H_2-TPD | 第98-99页 |
4.5.3.7 异丙苯裂解 | 第99-100页 |
4.5.3.8 H_2-TPR | 第100页 |
4.5.3.9 Py-IR | 第100-101页 |
4.5.3.10 制备方法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01-102页 |
4.6 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3-105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105-106页 |
致谢 | 第106-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