单体滑坡预报预警系统研究--以峡口滑坡为例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3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3-32页 |
1.2.1 滑坡灾害分类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2 滑坡的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 | 第18-20页 |
1.2.3 滑坡预报研究现状 | 第20-26页 |
1.2.4 滑坡预警系统研究现状 | 第26-31页 |
1.2.5 存在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2-34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4-35页 |
第2章 峡口滑坡概况及发育特征 | 第35-45页 |
2.1 峡口滑坡概况 | 第35-40页 |
2.1.1 交通条件 | 第35-36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36-37页 |
2.1.3 气象水文 | 第37页 |
2.1.4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| 第37-39页 |
2.1.5 水文地质条件 | 第39-40页 |
2.1.6 人类工程活动 | 第40页 |
2.2 峡口滑坡发育特征 | 第40-44页 |
2.2.1 老崩滑体 | 第42-43页 |
2.2.2 新滑坡 | 第43页 |
2.2.3 变形体 | 第43-44页 |
2.3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3章 峡口滑坡监测资料分析及数值模拟 | 第45-68页 |
3.1 峡口滑坡监测资料分析 | 第45-56页 |
3.1.1 峡口滑坡监测概况 | 第45-47页 |
3.1.2 雨量及水位监测数据分析 | 第47-50页 |
3.1.3 钻孔深部变形监测数据分析 | 第50-53页 |
3.1.4 汶川地震对峡口滑坡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3.2 峡口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及变形趋势 | 第56-57页 |
3.3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峡口滑坡稳定性评价 | 第57-63页 |
3.3.1 基本原理 | 第58-59页 |
3.3.2 稳定性计算分析 | 第59-63页 |
3.4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4.1 计算模型 | 第63-64页 |
3.4.2 计算参数 | 第64-65页 |
3.4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65-67页 |
3.5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4章 监测数据预处理及初步分析方法研究 | 第68-93页 |
4.1 监测数据预处理方法概况 | 第68-84页 |
4.1.1 异常数据处理 | 第68-73页 |
4.1.2 缺失数据处理 | 第73-77页 |
4.1.3 噪声数据处理 | 第77-84页 |
4.2 监测数据初步分析方法概况 | 第84-91页 |
4.2.1 变形阶段分析 | 第84-87页 |
4.2.2 变形数据融合 | 第87-91页 |
4.3 小结 | 第91-93页 |
第5章 滑坡预报预警方法及理论研究 | 第93-117页 |
5.1 滑坡预报方法概况 | 第93-111页 |
5.1.1 中长期预报方法 | 第94-102页 |
5.1.2 短临预报方法 | 第102-111页 |
5.2 滑坡预警理论探讨 | 第111-115页 |
5.2.1 滑坡预警阀值 | 第112-113页 |
5.2.2 滑坡预警分级 | 第113-115页 |
5.3 小结 | 第115-117页 |
第6章 滑坡预报预警平台设计 | 第117-140页 |
6.1 平台总体设计 | 第117-123页 |
6.1.1 平台需求分析 | 第117页 |
6.1.2 平台设计框架 | 第117-119页 |
6.1.3 平台开发工具与辅助功能控件 | 第119-122页 |
6.1.4 平台界面设计的主要原则 | 第122-123页 |
6.1.5 平台开发运行环境 | 第123页 |
6.2 平台界面 | 第123-138页 |
6.2.1 欢迎界面 | 第123-124页 |
6.2.2 数据处理模块界面 | 第124-129页 |
6.2.3 长期预报模块界面 | 第129-130页 |
6.2.4 中期预报模块界面 | 第130-132页 |
6.2.5 短临预报模块界面 | 第132-135页 |
6.2.6 自动报警模块 | 第135-136页 |
6.2.7 辅助功能界面 | 第136-138页 |
6.3 小结 | 第138-140页 |
第7章 滑坡预报预警平台实例验证 | 第140-165页 |
7.1 概述 | 第140页 |
7.2 长期预报模块验证 | 第140-145页 |
7.3 自动报警模块及短临模块验证 | 第145-164页 |
7.3.1 峡口滑坡室内模型试验 | 第145-157页 |
7.3.2 自动报警模块验证 | 第157-160页 |
7.3.3 短临预报模块验证 | 第160-164页 |
7.4 小结 | 第164-165页 |
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65-168页 |
8.1 结论及创新点 | 第165-167页 |
8.1.1 结论 | 第165-166页 |
8.1.2 创新点 | 第166-167页 |
8.2 展望 | 第167-168页 |
致谢 | 第168-1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9-178页 |
附录 | 第1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