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 | 第10-14页 |
1.2.1 超超临界参数 | 第10-11页 |
1.2.2 二次再热的特点 | 第11页 |
1.2.3 国外二次再热技术的发展 | 第11-13页 |
1.2.4 国内二次再热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二次再热锅炉布置及系统 | 第16-23页 |
2.1 二次再热锅炉主要技术规范 | 第16-18页 |
2.1.1 二次再热锅炉参数 | 第16页 |
2.1.2 煤质资料 | 第16-17页 |
2.1.3 二次再热锅炉主要性能指标 | 第17页 |
2.1.4 制粉系统配置 | 第17-18页 |
2.2 二次再热锅炉总体布置 | 第18-19页 |
2.3 二次再热锅炉汽水系统及调温方式 | 第19-21页 |
2.3.1 过热蒸汽系统 | 第19-20页 |
2.3.2 一次再热蒸汽系统 | 第20-21页 |
2.3.3 二次再热蒸汽系统 | 第21页 |
2.4 燃烧系统 | 第21-22页 |
2.5 二次再热锅炉烟风系统 | 第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二次再热超超临界锅炉设计特点 | 第23-30页 |
3.1 二次再热锅炉设计难点讨论 | 第23-24页 |
3.1.1 受热面布置上的困难 | 第23-24页 |
3.1.2 给水温度提高带来的问题 | 第24页 |
3.1.3 二次再热蒸汽调温方式的选择 | 第24页 |
3.2 设计对策和解决方案 | 第24-29页 |
3.2.1 采用尽可能高的给水温度,引入汽动给水泵 | 第25-28页 |
3.2.2 采用面式减温器调节二次再热汽温 | 第28-2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4章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方法 | 第30-35页 |
4.1 锅炉校核热力计算方法介绍 | 第30-31页 |
4.2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准备环节 | 第31-32页 |
4.3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步骤 | 第32-33页 |
4.4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整体框图 | 第33-3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 | 第35-57页 |
5.1 辅助计算和热平衡计算 | 第35-40页 |
5.2 炉膛校核热力计算 | 第40-43页 |
5.3 过热器校核热力计算 | 第43-47页 |
5.4 一、二次再热器校核热力计算 | 第47-51页 |
5.5 省煤器校核热力计算 | 第51-52页 |
5.6 三分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热平衡计算 | 第52-53页 |
5.7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误差检查 | 第53-54页 |
5.8 二次再热锅炉校核热力计算汇总 | 第54-56页 |
5.9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7-59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57-58页 |
6.2 后续工作建议与展望 | 第58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62-63页 |
论文发表 | 第62页 |
参与项目情况 | 第62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附录 | 第64-69页 |
附录1 受热面管组数据表 | 第64-67页 |
附录2 锅炉冷态启动曲线及分段函数 | 第67-69页 |
2.1 冷态启动温度函数 | 第68页 |
2.2 冷态启动压力函数 | 第68-69页 |
附录3 厂用电计算表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