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一、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利益表达 | 第12-13页 |
二、 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| 第13-15页 |
三、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5页 |
第二节 相关概念 | 第15-22页 |
一、 公共政策 | 第15-17页 |
二、 公共政策执行 | 第17-18页 |
三、 群众 | 第18-20页 |
四、 “经济人”假设 | 第20-21页 |
五、 利益表达机制 | 第21-22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一、 国外学界研究成果简述 | 第22-23页 |
二、 国内学界研究成果简述 | 第23-25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一、 研究内容 | 第25页 |
二、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与群众的利益 | 第26-35页 |
第一节 政策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者 | 第26-28页 |
第二节 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 | 第28-33页 |
一、 政策执行微观领域中的政策执行主体 | 第29-30页 |
二、 政策执行主体的利益 | 第30-33页 |
第三节 群众——作为政策执行对象的利益 | 第33-35页 |
一、 显性利益:补偿面积、补偿资金 | 第33页 |
二、 隐性利益:制度福利消解和空间更替带来的间接损失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主体与群众的博弈 | 第35-53页 |
第一节 分析模型的构建 | 第35-40页 |
一、 政策执行主体——决策者、主要执行者、协同执行者 | 第35-36页 |
二、 政策执行主体利益的简化 | 第36-37页 |
三、 群众利益——显性利益和隐性利益 | 第37页 |
四、 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五、 关于模型的进一步说明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案例分析 | 第40-49页 |
一、 案例一:S 市某区 Z 地块的动拆迁——价值补偿型政策的执行 | 第40-43页 |
二、 案例二:机动车限行——权利限制型政策的执行 | 第43-46页 |
三、 案例三:PX 项目建设——外部影响型政策的执行 | 第46-48页 |
四、 案例四:赋权保障型政策的执行 | 第48-49页 |
第三节 博弈分析及模型完善 | 第49-53页 |
第四章 完善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群众利益表达机制的建议 | 第53-67页 |
第一节 西方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| 第53-55页 |
一、 利益集团在利益表达中的积极意义 | 第53-54页 |
二、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我国群众利益表达机制运作中的困惑 | 第55-60页 |
一、 现行代议制度发展的不足 | 第56-57页 |
二、 现行协商制度的制度设计缺陷 | 第57-58页 |
三、 现行听证制度的执行困惑 | 第58-59页 |
四、 现行监督制度的体制性困境 | 第59页 |
五、 现行救济制度的发育不足 | 第59-60页 |
第三节 总结:对策及建议 | 第60-67页 |
一、 构建有利于利益整合的道德、法制环境 | 第60-62页 |
二、 创新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式 | 第62-63页 |
三、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 | 第63页 |
四、 完善群众利益表达的渠道 | 第63-67页 |
结语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