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.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.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3-19页 |
1.1.1.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. 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1.2. 课题研究对象及范围 | 第19-20页 |
1.2.1. 研究对象 | 第19页 |
1.2.2. 研究范围 | 第19-20页 |
1.3.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0页 |
1.3.1. 研究目的 | 第20页 |
1.3.2. 研究意义 | 第20页 |
1.4. 课题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20-23页 |
1.4.1.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.2. 研究框架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发展概述 | 第23-31页 |
2.1. 地铁上盖综合体概述 | 第23-24页 |
2.1.1. 地铁上盖综合体的定义 | 第23页 |
2.1.2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2. 国外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发展概况 | 第24-25页 |
2.3. 国内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的发展概况 | 第25页 |
2.4. 国内外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设计的比较 | 第25-30页 |
2.4.1. 开发机制的比较 | 第25-26页 |
2.4.2. 建筑规模的比较 | 第26-28页 |
2.4.3. 空间品质的比较 | 第28-29页 |
2.4.4. 交通接驳方式的比较 | 第29-30页 |
2.5.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类型与原则 | 第31-52页 |
3.1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类型 | 第31-38页 |
3.1.1. 以交通枢纽为主导的地铁上盖综合体 | 第31-32页 |
3.1.2. 以商业为主导的地铁上盖综合体 | 第32-35页 |
3.1.3. 以商务办公为主导的地铁上盖综合体 | 第35-36页 |
3.1.4. 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地铁上盖综合体 | 第36-38页 |
3.2. 广州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存在的问题 | 第38-42页 |
3.3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原则 | 第42-51页 |
3.3.1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功能布局集约化 | 第42-44页 |
3.3.2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组织的立体化 | 第44-46页 |
3.3.3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转换的可达性 | 第46-48页 |
3.3.4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引导的可识别性 | 第48-51页 |
3.4.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. 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空间整合设计策略 | 第52-88页 |
4.1. 交通体系的整合 | 第52-58页 |
4.1.1. 竖向垂直化整合 | 第52-54页 |
4.1.2. 横向网络化整合 | 第54-55页 |
4.1.3. 横竖向结合立体化整合 | 第55-58页 |
4.2. 功能组织的整合 | 第58-76页 |
4.2.1. 以城市交通功能整合为主 | 第59-62页 |
4.2.2. 以城市商业娱乐功能为主 | 第62-68页 |
4.2.3. 城市交通与商业功能并重 | 第68-73页 |
4.2.4. 多种城市功能并重 | 第73-76页 |
4.3. 衔接空间的整合 | 第76-86页 |
4.3.1. 以通道为衔接要素 | 第76-77页 |
4.3.2. 以广场为衔接要素 | 第77-80页 |
4.3.3. 以中庭为衔接要素 | 第80-84页 |
4.3.4. 以商业步行街为衔接要素 | 第84-86页 |
4.4. 本章小结 | 第86-88页 |
第五章 . 结语 | 第88-94页 |
5.1. 研究结论 | 第88-89页 |
5.2. 对广州地铁上盖综合体的未来展望 | 第89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7页 |
附件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