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20页 |
1.2.1 生物堵塞的机理 | 第14-15页 |
1.2.2 生物堵塞的规律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2.3 生物堵塞的数学模型 | 第18-20页 |
1.3 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1.3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2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产生规律研究 | 第22-33页 |
2.1 供试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1.1 多孔介质 | 第22-23页 |
2.1.2 接种物 | 第23页 |
2.1.3 渗流液 | 第23页 |
2.2 试验装置 | 第23-24页 |
2.3 试验步骤 | 第24-25页 |
2.4 监测指标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3.1 渗透系数 | 第25页 |
2.3.2 悬浮生物量 | 第25-26页 |
2.3.3 附着微生物量 | 第26-27页 |
2.3.4 水质测定 | 第27页 |
2.5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5.1 介质渗透性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| 第27-28页 |
2.5.2 渗流液水质变化 | 第28-30页 |
2.5.3 微生物量变化 | 第30-31页 |
2.6 小结 | 第31-33页 |
3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| 第33-50页 |
3.1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模型的模块 | 第33-36页 |
3.1.1 模型的理论假设 | 第33页 |
3.1.2 多孔介质水动力方程 | 第33页 |
3.1.3 微生物和营养运移模块 | 第33-34页 |
3.1.4 微生物的生长与衰亡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1.5 微生物的吸附与脱落 | 第35页 |
3.1.6 介质渗透性变化方程 | 第35-36页 |
3.2 模型的检验 | 第36-47页 |
3.2.1 渗流试验条件下生物堵塞数学模型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3.2.2 模拟参数的确定 | 第37-44页 |
3.2.3 模型计算 | 第44-47页 |
3.3 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4 小结 | 第49-50页 |
4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参量和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 | 第50-64页 |
4.1 问题提出 | 第50-51页 |
4.1.1 研究背景条件 | 第50页 |
4.1.2 一维定水头渗流-生物堵塞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4.2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参量数值分析 | 第51-57页 |
4.2.1 COD降解 | 第51-52页 |
4.2.2 悬浮微生物量 | 第52-54页 |
4.2.3 附着微生物量 | 第54-56页 |
4.2.4 渗透系数 | 第56-57页 |
4.2.5 出水流量 | 第57页 |
4.3 含水介质生物堵塞影响因素分析 | 第57-62页 |
4.3.1 进水COD | 第57-60页 |
4.3.2 边界水头差 | 第60-62页 |
4.4 小结 | 第62-64页 |
5 单井回灌过程中含水层生物堵塞的模拟分析 | 第64-71页 |
5.1 问题提出 | 第64-66页 |
5.1.1 研究背景条件 | 第64页 |
5.1.2 单井回灌生物堵塞数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4-66页 |
5.2 模拟结果 | 第66-69页 |
5.2.1 生物堵塞特征 | 第66-67页 |
5.2.2 回灌水质对堵塞效应的影响 | 第67-69页 |
5.3 小结 | 第69-71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4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展望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0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0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