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意义及进展 | 第8-11页 |
1.1.1 黑碳气溶胶 | 第8-10页 |
1.1.2 沙尘气溶胶 | 第10-11页 |
1.2 存在的问题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1-12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模式介绍及模拟方案设计 | 第14-25页 |
2.1 气溶胶模式GEM-AQ/EC以及实验设计 | 第14-15页 |
2.2 区域气候模式(RegCM)的发展简介以及实验设计 | 第15-25页 |
2.2.1. 变量的水平分布、模式垂直分层以及地图投影 | 第16-18页 |
2.2.2 动力框架 | 第18-19页 |
2.2.2.1 水平动量方程为 | 第18-19页 |
2.2.2.2 连续方程 | 第19页 |
2.2.2.3 热力学方程 | 第19页 |
2.2.2.4 静力学方程 | 第19页 |
2.2.3 主要的物理过程参数化 | 第19-25页 |
2.2.3.1 辖射方案 | 第19-20页 |
2.2.3.2 行星边界层方案 | 第20-21页 |
2.2.3.3 积云参数化方案 | 第21-25页 |
第三章 青藏高原大气黑碳气溶胶传输及沉降季节变化特征气候模拟 | 第25-40页 |
3.1 影响青藏高原的主要大气黑碳气溶胶排放源分布 | 第25-27页 |
3.2 GEM-AQ/EC模拟BC浓度的观测比较 | 第27-30页 |
3.3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模拟分析 | 第30-38页 |
3.3.1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的传输 | 第30-35页 |
3.3.2 青藏高原黑碳气溶胶干湿沉降季节特征 | 第35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一次北方地区沙尘暴过程的大气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敏感性模拟试验 | 第40-48页 |
4.1 不同边界层的沙源位置极其起沙量的比较 | 第40-41页 |
4.1.1 沙尘粒径的谱分布 | 第40-41页 |
4.1.2 临界摩擦速度和水平跃移通量 | 第41页 |
4.1.3 垂直起沙量 | 第41页 |
4.2 不同方案的起沙量比较 | 第41-44页 |
4.3 两种边界层方案模拟与观测的比较 | 第44-47页 |
4.3.1 风速的对比 | 第44页 |
4.3.2 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沙尘地表浓度对比 | 第44-4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前景展望 | 第48-50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48-49页 |
5.2 本文特色 | 第49页 |
5.3 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