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框架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.2 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.1 文献资料 | 第13页 |
1.4.2 实地调查 | 第13页 |
1.4.3 比较分析 | 第13页 |
1.4.4 SWOT 分析 | 第13页 |
1.4.5 总结分析 | 第13-14页 |
2 风景名胜区发展综述 | 第14-22页 |
2.1 风景名胜区 | 第14-15页 |
2.1.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| 第14页 |
2.1.2 国内外风景名胜区发展现状 | 第14-15页 |
2.2 风景名胜区规划 | 第15-20页 |
2.2.1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概念与目的 | 第15-16页 |
2.2.2 国内外风景名胜区规划发展现状 | 第16-18页 |
2.2.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组成体系 | 第18-20页 |
2.3 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| 第20-22页 |
2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页 |
2.3.2 景观生态学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3 城缘风景名胜区理论 | 第21-22页 |
3 风景名胜区概述及风景资源调查评价 | 第22-30页 |
3.1 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概况 | 第22-24页 |
3.1.1 自然条件 | 第22-23页 |
3.1.2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3-24页 |
3.1.3 交通条件 | 第24页 |
3.2 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| 第24-30页 |
3.2.1 风景资源调查 | 第24页 |
3.2.2 风景资源分类 | 第24-26页 |
3.2.3 风景资源评价 | 第26-30页 |
4 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及客源市场分析研究 | 第30-34页 |
4.1 环境容量测算 | 第30-31页 |
4.1.1 环境承载力法 | 第30页 |
4.1.2 线路法 | 第30页 |
4.1.3 合理环境容量 | 第30-31页 |
4.2 总人口预测 | 第31-32页 |
4.2.1 游人量预测 | 第31页 |
4.2.2 服务职工人数预测 | 第31页 |
4.2.3 风景名胜区总人口预测 | 第31-32页 |
4.3 容量管理 | 第32页 |
4.3.1 峰值管理 | 第32页 |
4.3.2 空间分流 | 第32页 |
4.3.3 动态管理 | 第32页 |
4.4 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| 第32-34页 |
4.4.1 客源现状 | 第32-33页 |
4.4.2 客源市场 | 第33页 |
4.4.3 客源市场重要性维度分析 | 第33-34页 |
5 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案例研究 | 第34-51页 |
5.1 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的 SWOT 分析 | 第34-37页 |
5.1.1 优势 | 第34-35页 |
5.1.2 劣势 | 第35-36页 |
5.1.3 机会 | 第36页 |
5.1.4 威胁 | 第36页 |
5.1.5 基于 SWOT 分析的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 | 第36-37页 |
5.2 规划原则 | 第37-38页 |
5.2.1 保护优先原则 | 第37-38页 |
5.2.2 以人为本,综合协调 | 第38页 |
5.2.3 基础工程先行 | 第38页 |
5.2.4 合理的环境承载力原则 | 第38页 |
5.2.5 分区管理的原则 | 第38页 |
5.2.6 统一规划、分期实施原则 | 第38页 |
5.3 规划目标 | 第38-39页 |
5.3.1 总体目标 | 第38-39页 |
5.3.2 分项目标 | 第39页 |
5.4 涉县娲皇宫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方案 | 第39-51页 |
5.4.1 规划分区与布局 | 第39-40页 |
5.4.2 保护培育规划 | 第40-46页 |
5.4.3 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| 第46-47页 |
5.4.4 风景游赏规划 | 第47-51页 |
6 总结和讨论 | 第51-52页 |
6.1 总结 | 第51页 |
6.2 讨论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