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部分 | 第5-40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0 引言 | 第13-14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4-24页 |
1.1 带形蜈蚣藻概述 | 第14-16页 |
1.1.1 带形蜈蚣藻分类地位、形态学特征及分布 | 第14-16页 |
1.1.2 带形蜈蚣藻的生活史 | 第16页 |
1.2 营养价值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带形蜈蚣藻化学活性成分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1 抗病毒活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.2 抗附着性和抗菌性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4 蜈蚣藻属的化学活性成分研究及其他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4.1 化学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 | 第19页 |
1.4.2 鱼类饲料开发 | 第19-20页 |
1.4.3 果蔬保鲜膜 | 第20页 |
1.4.4 生物农药 | 第20-21页 |
1.5 蜈蚣藻属藻类发育及人工育苗研究 | 第21-23页 |
1.5.1 孢子发育的研究 | 第21页 |
1.5.2 组织培养的研究 | 第21-22页 |
1.5.3 丝状体发育的研究 | 第22-23页 |
1.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2 带形蜈蚣藻丝状体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人工育苗 | 第24-26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2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器材 | 第24-25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25页 |
2.2 结果 | 第25-26页 |
3 温度和光强对带形蜈蚣藻丝状体发育的影响 | 第26-34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2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与试剂 | 第26页 |
3.1.2 实验器材 | 第26-27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27页 |
3.1.4 数据处理 | 第27页 |
3.2 结果 | 第27-31页 |
3.2.1 温度对带形蜈蚣藻盘状体形成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3.2.2 温度和光强对带形蜈蚣藻盘状体发育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3.2.3 直径为200-300μ m 的带形蜈蚣藻盘状体的形成和持续时间 | 第29-30页 |
3.2.4 温度和光强对直立枝形成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3.3 讨论 | 第31-33页 |
3.4 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40页 |
第二部分 | 第40-59页 |
摘要 | 第41-42页 |
Abstract | 第42-43页 |
0 引言 | 第43-44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44-49页 |
1.1 白氏鹿角菜概述 | 第44-47页 |
1.1.1 白氏鹿角菜的分类地位、形态特征及分布 | 第44-46页 |
1.1.2 白氏鹿角菜的生活史 | 第46页 |
1.1.3 白氏鹿角菜的经济价值 | 第46-47页 |
1.2 白氏鹿角菜以及鹿角菜属的发育研究 | 第47-48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48-49页 |
2 白氏鹿角菜生殖窝的组织学观察 | 第49-50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49页 |
2.1.2 实验器材 | 第49页 |
2.1.3 实验方法 | 第49-50页 |
2.2 结果 | 第50页 |
3 白氏鹿角菜合子的附着、培养和观察 | 第50-52页 |
3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50页 |
3.1.2 实验器材 | 第50页 |
3.1.3 实验方法 | 第50-51页 |
3.2 结果 | 第51-52页 |
4 白氏鹿角菜幼孢子体的形态学观察及生活史 | 第52-54页 |
4.1 材料和方法 | 第52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52页 |
4.1.2 实验器材 | 第52页 |
4.1.3 实验方法 | 第52页 |
4.2 结果 | 第52-54页 |
4.2.1 幼孢子体形态学观察 | 第52-53页 |
4.2.2 白氏鹿角菜的生活史 | 第53-54页 |
5 讨论 | 第54-55页 |
6 结论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60页 |
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0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