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麦类病虫害论文--病害论文

自噬在叶锈菌侵染小麦过程中的作用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引言第10-13页
2 材料和方法第13-18页
    2.1 供试菌种和小麦品种第13页
    2.2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仪器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试剂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药物的配制及试验浓度第13-14页
    2.3 幼苗的培养和接种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幼苗的培养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幼苗的接种第14页
    2.4 小麦叶片电镜样品的制备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取材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材料固定第14-15页
    2.5 叶锈菌小种 165 孢子的电镜样品的制备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孢子培养及取材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材料固定第15-16页
    2.6 透射电镜观察第16页
    2.7 自噬抑制剂 3-MA 对叶锈菌发育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7.1 自噬抑制剂 3-MA 的注射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7.2 叶锈菌的染色观察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7.3 小麦叶片叶锈菌菌落的荧光显微镜观察第17页
    2.8 自噬体的标记和观察第17-18页
3 结果与分析第18-32页
    3.1 MDC 标记叶锈菌早期侵染结构中的自噬第18-19页
    3.2 叶锈菌不同侵染阶段各结构的超微观察第19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孢子及芽管的超微结构观察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附着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气孔下胞囊的超微结构观察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胞间菌丝的超微结构观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吸器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吸器的超微结构观察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叶锈菌发育过程中不同侵染结构中的自噬(类自噬)数量统计第27-28页
    3.3 自噬抑制剂 3-MA 对叶锈菌菌落的影响第28-31页
    3.4 自噬抑制剂 3-MA 对叶锈菌产孢力的影响第31-32页
4 讨论第32-34页
5 结论第34-35页
6 参考文献第35-38页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38-39页
作者简历第39-40页
致谢第40-41页

论文共4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麦白化颖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
下一篇:河农6251与河农5290苗期抗小麦叶锈病基因的分子定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