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软酷网即时通讯软件的设计与实现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3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| 1.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| 第10-11页 |
| 1.3 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1页 |
| 1.4 论文的组织结构 | 第11-13页 |
| 第二章 系统结构与相关技术 | 第13-23页 |
| 2.1 四层 C/S 结构 | 第13页 |
| 2.2 手机客服端相关技术 | 第13-20页 |
| 2.2.1 J2ME | 第13-14页 |
| 2.2.2 GCF | 第14-17页 |
| 2.2.3 J2ME Polish | 第17-19页 |
| 2.2.4 Bouncy Castle | 第19-20页 |
| 2.3 服务器端相关技术 | 第20-21页 |
| 2.4 HIBERNATE 框架 | 第21-22页 |
| 2.5 数据库相关技术 | 第22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章 需求分析 | 第23-31页 |
| 3.1 系统概述 | 第23-24页 |
| 3.2 用户特征 | 第24页 |
| 3.3 功能需求 | 第24-27页 |
| 3.4 用例模型 | 第27-29页 |
| 3.4.1 活动者 | 第27页 |
| 3.4.2 用例图 | 第27-29页 |
| 3.5 非功能需求 | 第29-30页 |
| 3.5.1 性能需求 | 第29页 |
| 3.5.2 运行需求 | 第29页 |
| 3.5.3 可用性 | 第29-30页 |
| 3.5.4 可靠性 | 第30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四章 系统逻辑设计 | 第31-39页 |
| 4.1 概述 | 第31页 |
| 4.2 系统体系结构 | 第31页 |
| 4.3 模块设计 | 第31-34页 |
| 4.3.1 模块划分 | 第31-34页 |
| 4.3.2 数据流分析 | 第34页 |
| 4.4 系统界面设计 | 第34-35页 |
| 4.4.1 设计原则 | 第34-35页 |
| 4.4.2 本系统的设计 | 第35页 |
| 4.5 数据库设计 | 第35-38页 |
| 4.5.1 数据库表的设计 | 第36-37页 |
| 4.5.2 数据库的连接与操作 | 第37-38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五章 系统实现 | 第39-58页 |
| 5.1 概述 | 第39页 |
| 5.2 手机客户端的实现 | 第39-50页 |
| 5.2.1 用户登录模块 | 第39-42页 |
| 5.2.2 用户注册模块 | 第42页 |
| 5.2.3 个人设置 | 第42-43页 |
| 5.2.4 状态管理 | 第43-44页 |
| 5.2.5 聊天 | 第44-47页 |
| 5.2.6 学友状态检测 | 第47-48页 |
| 5.2.7 事务 | 第48-50页 |
| 5.2.8 注销 | 第50页 |
| 5.3 服务器端的实现 | 第50-52页 |
| 5.3.1 在线用户监控 | 第50-51页 |
| 5.3.2 处理客户端事务 | 第51-52页 |
| 5.4 通讯信令的设计 | 第52-55页 |
| 5.5 系统中的难题 | 第55-57页 |
| 5.5.1 中文乱码问题 | 第55-56页 |
| 5.5.2 加密算法 | 第56-57页 |
| 5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六章 系统测试 | 第58-61页 |
| 6.1 本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0页 |
| 6.2 系统测试结论 | 第60页 |
| 6.3 本章总结 | 第60-61页 |
|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7.1 结论 | 第61页 |
| 7.2 工作展望 | 第61-62页 |
| 致谢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