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1.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免疫入侵检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2.2 攻击源追踪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来源与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.1 课题来源 | 第12页 |
1.3.2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4 本文的内容构成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免疫入侵检测及攻击源追踪技术 | 第14-26页 |
2.1 引言 | 第14页 |
2.2 人工免疫与入侵检测技术 | 第14-19页 |
2.2.1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2.2 生物免疫系统概述 | 第15页 |
2.2.3 基于人工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 | 第15-19页 |
2.2.4 目前人工免疫入侵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9页 |
2.3 攻击源追踪技术简介 | 第19-25页 |
2.3.1 攻击源追踪技术概述 | 第19-20页 |
2.3.2 概率包标记技术 | 第20-24页 |
2.3.3 目前攻击源追踪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免疫内入侵检测系统的攻击源追踪算法 | 第26-41页 |
3.1 引言 | 第26页 |
3.2 免疫内入侵检测系统的攻击源追踪技术总体框架 | 第26-27页 |
3.3 IPv4 报头格式的重定义 | 第27-29页 |
3.4 模块与算法 | 第29-35页 |
3.4.1 免疫响应算法 | 第31-32页 |
3.4.2 控制追踪算法 | 第32-33页 |
3.4.3 路由器的协同算法 | 第33-35页 |
3.5 基于免疫入侵检测的攻击源追踪算法特性分析与实验结果 | 第35-40页 |
3.5.1 收敛性 | 第36-37页 |
3.5.2 误报率 | 第37页 |
3.5.3 抗干扰性 | 第37页 |
3.5.4 仿真算法的收敛性能 | 第37-38页 |
3.5.5 仿真算法的误报率 | 第38-39页 |
3.5.6 实验结论 | 第39-40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基于时间路径划分优化的免疫入侵检测系统 | 第41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41-42页 |
4.2 基于时间路径划分优化的免疫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| 第42-44页 |
4.3 基于免疫入侵检测系统的攻击源追踪算法的改进 | 第44-46页 |
4.4 基于时间路径划分优化的免疫入侵检测系统本地系统 | 第46-49页 |
4.5 基于时间路径划分优化的免疫入侵检测系统远端节点 | 第49-51页 |
4.6 仿真与实验 | 第51-56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结论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