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克风阵列近场宽带波束形成研究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2-14页 |
1.2.1 传统波束形成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2 麦克风阵列近场宽带波束形成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主要内容与安排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基础 | 第16-26页 |
2.1 波动方程及求解 | 第16-17页 |
2.2 远场信号处理模型 | 第17-20页 |
2.2.1 窄带模型 | 第17-19页 |
2.2.2 宽带模型 | 第19-20页 |
2.3 近场信号处理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3.1 窄带模型 | 第20-21页 |
2.3.2 宽带模型 | 第21页 |
2.4 麦克风阵列拓扑结构 | 第21-24页 |
2.4.1 均匀线阵 | 第21-22页 |
2.4.2 均匀平面阵 | 第22-23页 |
2.4.3 均匀环阵 | 第23页 |
2.4.4 球面阵 | 第23-24页 |
2.5 波束形成介绍 | 第24-25页 |
2.6 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经典的近场波束形成 | 第26-33页 |
3.1 近场与远场的波束差异 | 第26-27页 |
3.2 近场范围判断准则 | 第27-29页 |
3.3 主要算法原理及仿真 | 第29-32页 |
3.3.1 DS波束形成 | 第29页 |
3.3.2 MVDR波束形成 | 第29页 |
3.3.3 LMS自适应波束形成 | 第29-30页 |
3.3.4 仿真实验 | 第30-32页 |
3.4 小结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线阵近场宽带固定波束形成 | 第33-45页 |
4.1 近场补偿法 | 第33-35页 |
4.1.1 算法原理 | 第33-34页 |
4.1.2 仿真实验 | 第34-35页 |
4.2 波束响应径向变换法 | 第35-40页 |
4.2.1 算法原理 | 第35-38页 |
4.2.2 仿真实验 | 第38-40页 |
4.3 近场特征向量约束法 | 第40-44页 |
4.3.1 算法原理 | 第40-42页 |
4.3.2 仿真实验 | 第42-44页 |
4.4 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五章 球面阵近场宽带波束形成 | 第45-67页 |
5.1 谐波域信号处理基础 | 第45-46页 |
5.1.1 球面傅里叶变换 | 第45-46页 |
5.1.2 空间采样 | 第46页 |
5.2 球面阵经典波束形成方法 | 第46-53页 |
5.2.1 常规波束形成 | 第47-48页 |
5.2.2 延迟求和波束形成 | 第48页 |
5.2.3 契比雪夫加权波束形成 | 第48-49页 |
5.2.4 仿真实验 | 第49-53页 |
5.3 近场判定准则 | 第53-54页 |
5.4 近场补偿波束形成 | 第54-58页 |
5.4.1 算法原理 | 第54-55页 |
5.4.2 仿真实验 | 第55-58页 |
5.5 近场宽带特征向量约束法 | 第58-66页 |
5.5.1 算法原理 | 第58-61页 |
5.5.2 仿真实验 | 第61-66页 |
5.6 小结 | 第66-67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5-7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