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分子间氢键与对映体识别的SERS研究

内容提要第4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41页
    1.1 分子间作用第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静电作用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范德华力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偶极作用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色散力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氢键第12-20页
    1.2 拉曼散射第20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拉曼散射的背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拉曼的理论基础第20-24页
    1.3 拉曼的增强效应第24-3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共振拉曼散射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SERS的起源与发展第25-39页
    1.4 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9-41页
第二章 Ag/MBA/Aniline体系分子间氢键效应的研究第41-56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41-42页
    2.2 实验部分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原料、试剂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实验仪器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样品的制备第43-45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讨论第45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Ag-MBA复合物的SERS谱图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苯胺浓度依赖的复合物的SERS谱图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4-MBA与苯胺分子SERS强度的比较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归一化的浓度依赖的SERS谱图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分子组装体系的重复性SERS研究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分子间氢键导致SERS光谱的红移现象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氢键对氢键组装体系电荷转移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计算体系中的电荷转移度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9 碱性条件下的对比实验第54-55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55-56页
第三章 Ag/PATP/BA体系中分子间氢键对CT的影响第56-74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6-57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原料、试剂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实验仪器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ERS基底与样品的制备第58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讨论第58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紫外光谱表征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Ag/PATP/BA体系的SERS谱图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体系的电荷转移度 ρCT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分子轨道能级的理论模拟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温度相关的SERS光谱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6 二维相关分析第69-7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7 对位不同的取代基的BA衍生物对组装体系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73-74页
第四章 基于分子间氢键的手性醇分子的对映体识别第74-89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74-75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原料、试剂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仪器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SERS基底与样品的制备第7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讨论第76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手性选择剂Ag-MPY的表征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Ag-MPY对手性醇分子TFIP的选择现象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手性识别现象的产生原因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基于SERS方法的手性醇对映体检测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基于SERS的非手性标记的手性识别方法的普适性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基于SERS的非手性标记的手性识别方法的机理第85-8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88-89页
第五章 基于SERS技术的非标记的手性识别机理的探究第89-103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89-90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原料、试剂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仪器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手性选择剂Ag-PATP的制备第91-92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讨论第92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非手性结构对手性TFIP分子的识别第92-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手性环境对体系的CT的影响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激光波长依赖的SERS光谱研究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基于SERS的非标记的手性识别机理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对映体团簇概念的提出及团簇中分子个数的估算第100-102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02-103页
第六章 非标记的对映体识别体系的 1H NMR研究第103-117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103-104页
    6.2 实验部分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原料、试剂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实验仪器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样品的制备第104-105页
    6.3 结果与讨论第105-11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纯品 2-丁醇对映体的比较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手性 2-丁醇-MPY体系的 1H NMR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Ag NPs对 2-丁醇的两种对映体的影响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Ag- MPY2丁醇复合体系的 1H NMR第109-112页
        6.3.5 Ag- MPY2丁醇复合体系的一维NOESY研究第112-116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16-117页
结论第117-118页
参考文献第118-134页
致谢第134-136页
中文摘要第136-138页
Abstract第138-140页
作者简历第141-142页
作者博士期间论文发表与学术活动第142-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碳复合钼基、钒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
下一篇:基于超分子驱动力及合理的空间设计构建高维蛋白质组装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