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选题的目的 | 第12页 |
·选题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·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5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·预期结果 | 第16页 |
·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6-18页 |
·结构创新 | 第16-17页 |
·论点创新 | 第17页 |
·引证创新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先秦时期陕西果树栽培的初步发展 | 第18-24页 |
·野生果实采集是果树栽培的先导条件 | 第18-19页 |
·农业的出现为果树栽培提供了技术基础 | 第19-21页 |
·利用价值是果树栽培的根本驱动力 | 第21-22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22-24页 |
第3章 秦西汉时期陕西果树栽培的发展 | 第24-30页 |
·原产果树品种的扩大 | 第24页 |
·果树新种的驯化 | 第24-26页 |
·亚热带、热带果树引种的尝试 | 第26页 |
·西域果树的引入 | 第26-27页 |
·果业经营的规模化趋势 | 第27页 |
·秦西汉时期陕西果树的利用 | 第27-28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28-30页 |
第4章 东汉北朝陕西果树的地域拓展 | 第30-35页 |
·西域传入果树的推广 | 第30-32页 |
·柰的推广 | 第30页 |
·葡萄的推广 | 第30-31页 |
·石榴的推广 | 第31-32页 |
·核桃的推广 | 第32页 |
·陕西南部果树的栽培发展 | 第32-33页 |
·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传入 | 第33-34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隋唐时期陕西果树经营管理的深化 | 第35-42页 |
·西域果树的传入的第二次高潮 | 第35-36页 |
·专业果树生产技术的推广 | 第36-38页 |
·观赏果树专业化生产的开端 | 第38-39页 |
·隋唐时期陕西果品的利用 | 第39-41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第6章 宋元时期陕西果树经营的专业化 | 第42-47页 |
·果树栽培技术的精细化 | 第42-44页 |
·果品采收(储藏)、加工工艺的精细化 | 第44-45页 |
·果品采收(储藏)技术的精细化 | 第44页 |
·果品加工工艺的精细化 | 第44-45页 |
·区域经济、政治和军事格局对陕西果业发展的阻碍 | 第45-46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7章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发展区域化 | 第47-52页 |
·关中时令果树的栽培优势 | 第47-49页 |
·陕北果树商品经济优势潜力的形成 | 第49页 |
·汉中常绿果树的区域优势及潜力 | 第49-50页 |
·商洛板栗、核桃的区域优势的初步形成 | 第50-51页 |
·小结与分析 | 第51-52页 |
第8章 陕西果树发展与前景展望 | 第52-58页 |
·因地制宜,发展区域优势果树类群 | 第52-53页 |
·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交流,培育更多更好的优秀品种 | 第53-54页 |
·挖掘传统果树栽培技术,实行传统与现代栽培技术的结合,提高果树生产效益 | 第54-55页 |
·培育栽培果树新种,繁荣人们的物质生活 | 第55页 |
·借鉴传统果品储藏加工方法,生产绿色生态型果品 | 第55-56页 |
·繁荣果品市场,增强陕西果树生产的竞争力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页 |